深圳特区报:30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梁宪口述南海石油基地建设始末

——梁宪口述南海石油基地建设始末 
    
    
    (梁宪:时任蛇口工业区管委会成员、香港招商局研发部总经理、袁庚智囊团成员,现为中集集团高级顾问)
    1984年2月1日, 国际石油“七姐妹”之一的英国石油公司(BP)正式进驻赤湾港石油基地。该公司是利用蛇口作为南海油田开发后勤基地的第一家外国石油公司。
    在蛇口建成一个世界一流的石油基地,30年前我没敢这么想,相信我的老领导袁庚也没想到过。现在,石油巨头们谈起国际级的石油基地,蛇口的知名度,不亚于英国的阿伯丁、美国的休斯敦和新加坡的洛阳。
    重大的历史事件,有时源于一些不起眼的偶然事件。蛇口建成国际级的石油基地,我觉得有其必然原因,但也缘起于一个偶然的机会。
    “只带耳朵不带嘴巴”捎回重要情报
    蛇口工业区是在1979年的1月31日成立的。大陆国门初开,珠江口东岸的工地上,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场面。隔海相望的香港,壳牌、阿莫科这些石油巨头,也经常派人跑来摸底。蛇口半岛位置靠近南海油田,岸线曲折,可以开发深水港。如果能开发利用,那么石油巨头就可以降低对香港和新加坡石油基地的依赖。
    1980年在香港召开的一个研讨会,对蛇口石油基地的建设是个意外的机会。当年的2月22日,在香港富丽华酒店召开了名为“香港与华南能源开发之关系”的国际性研讨会,参加的公司有美国大通银行、香港汇丰银行等大机构。国内没有派人参加。香港新鸿基主席冯景禧先生提前几天就打来电话,邀请招商局集团常务副董事长袁庚参加。那时我们都不知道这次会议是什么意图,而且招商局是受邀的唯一中资机构。袁庚就派我和另外一位同事参加会议。行前,袁庚嘱咐:“只带耳朵,不带嘴巴。”
    现在回想起来,这个研讨会意图很明确。当时中国南海开发在即,内地深海采油业发展缓慢,技术、装备水平十分落后,未来石油供应不足的话,肯定会制约国民经济发展。中国政府开始允许外国石油公司在南海进行勘探普查。南海油田的开发,就要求有一个装备先进、服务良好的陆上后勤基地。研讨会原本是探讨香港如何建设石油基地的,没想到香港土地短缺、物业租金昂贵和经营成本过高的现状,吊不起石油巨头的胃口。
    反倒是蛇口工业区,动工建设不到一年,居然成了研讨会的“男二号”。汇丰银行执行董事牟诗礼演讲时,特地提到中国是否会在蛇口建设深水港,作为后勤基地。开会的一百多人,目光都集中到了我们身上。研讨会一结束,嘉宾们分成两路,分别考察广州炼油厂和蛇口工业区。我数了一下,来蛇口的人还真不少,其中就包括研讨会发起单位美国《石油新闻》杂志董事长毛迈克。
    会没开完,我就感到这一信息对蛇口工业区意义重大。所以我赶紧向顶头上司朱士秀主任和袁庚作了口头汇报。他们一听,马上意识到重要性,要我连夜写报告,向上级部门汇报。同时,袁庚也抓住中央各部委领导频频考察调研蛇口的机会,力陈在蛇口建设石油基地,开发南海石油促进内地改革的思路。最后1981年8月,当时的国务院主要领导视察蛇口工业区,袁庚彻夜不眠,写了一封信,再次陈述建设石油基地的必要性。他的建议这次终于被批准了。
    为躲“婆婆”成立股份制公司
    开发蛇口的深水港没有太大的技术问题。比如赤湾就是天然良港,水文、气象和水深条件很好,淤泥量也不大。问题是用什么方式组建公司。这一步如果走错了,就没有今天的赤湾基地了。
    当时最大的问题是“婆婆”多,官僚主义的行政干预,是最大的阻力。现在想起来,用组建股份制公司的方式,体现了袁庚为首的领导层的智慧,以及过人的胆识。
    1979年中国刚开始改革开放,国企改革正搞所谓的“放权让利”。大环境下,蛇口工业区的建设不断遭到上级主管单位的行政干预。比如上面委派的干部,在极“左”思想残余影响下,经常拖特区建设的后腿,一度出现禁发“4分钱超产奖”的事件,为此还惊动了党中央。这种见报的案例只是冰山一角,大量的行政干预伤害了企业,也影响了投资环境。
    袁庚找我们几个助手谈话,他问:“在蛇口,工业区是全资国有的,过多的行政干预的苦头吃够了。蛇口镇是集体所有制,我们管不着。这次开发赤湾,能不能来个更有效的方式,外头用得好的方式?”我说:“外头经营管理好的企业是股份制企业。”他点点头说:“是啊,我知道是股份制,问题在于跟谁搞。开发赤湾,特事特办,我们能不能再大胆些,搞个以国企为主的股份制公司。蛇口地方小,搞成功了让经济学家总结去,搞失败了影响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我们几个人都表态,不妨一试。就这样,南山开发公司的组织形式就定下来了。接下来,袁庚认为应该放弃招商局的控股权,一来可以赢得其他股东的支持,显得有风度;二来可以避免控股股东方的行政干预。招商局只是作为单一大股东。事情过去这么多年了,我知道袁庚的这一决定在招商局内部曾经是有不同意见的。不过30年的历史证明,他是对的。1982年6月14日,中国南山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获得国务院批准成立。这家专为建设南海石油后勤基地而设立的公司,躲开了众多“婆婆”的干预,在国内很早就建立了规范的企业制度,用专家的总结就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当然,我们当时组建这家公司,也“耍”了点小聪明,例如当时国有股份公司无法享受中外合资企业的税收优惠。于是,我们特邀加拿大籍的黄振辉先生入股,持少量股份,却用足了优惠政策。
    奠定深圳国际化城市基础
    1983年下半年起,南海油田珠江口区块进入勘探阶段,第一轮中标的7家外国石油公司先后开钻,其中3家打出高产油井。南海石油开采的前景一下子乐观起来。英美石油巨头对蛇口建设石油基地越来越有信心。1984年1月,英国石油公司迫不及待地宣布,将把蛇口作为石油基地,为其他跨国石油公司树立了榜样。
    为了扩大石油基地的规模,1984年7月,袁庚出访英国北海油田的后勤基地阿伯丁。此行使袁庚眼界大开,信心倍增。1985年9月,工业区成立蛇口石油基地公司,对内称南油部,与“南油办”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班子成员四处做工作,说服那些已经在广州、珠海、湛江等地落户的石油公司老板移师蛇口。为给石油公司老板及其家属提供最好的居住条件,工业区投资兴建鲸山别墅区,用充满异国情调的188套别墅、5栋84套公寓,打动了石油巨头的心。
    阿莫科、埃索、ACT等十几家知名石油公司,紧随英国石油公司进驻蛇口,不仅带来了石油开发配套企业60多家,而且带来了英、美等30个国家的3000多名员工。一个赤湾,激活了南海东部油田的开发。蛇口也一度成为南海石油勘探开发的指挥中心和后勤基地。随后,沃尔玛、家乐福、汤普森等国际知名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也相继入住。可以说,今天深圳的国际化城市氛围,始于28年前设立的石油基地。
    有时我会站在中集集团的办公室窗口,回忆起袁庚经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蛇口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有多少高楼大厦,而在于对经济改革、企业改革能否做点贡献。蛇口建设南海石油基地,就是当年试出来的“试管婴儿”,今年已经28岁了。
    

    国际石油“七姐妹”此处指20世纪50年代控制着中东石油资源的西方七大石油公司:埃克森公司、美孚石油公司、雪佛龙石油公司、德士古石油公司、海湾石油公司、壳牌石油公司和英国BP石油公司,与现在的新“七姐妹”不同。(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轲真)


返回

上一篇:深圳特区报:摸着石头过河的“侦察兵”

下一篇:深圳特区报:《香港招商局起义》大型图片展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