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物流入世三年

来源:《中外管理》200502

 

丁俊发

    要衡量入世后,外资进入对物流业的影响度,主要看两大指标:一是对中国物流业是推动还是制约;二是对中国物流业是否形成垄断,使中国物流企业受兼并、倒闭,人员 大量失业,还是国内外物流企业共同发展,形成共赢的格局。

    我认为入世三年,外资的进入没有对中国物流业形成制约或形成垄断,而是一种推动,利大于弊。正如中远物流总经理叶伟龙、宅急送总裁陈平所表述的那样:我们不怕外 资物流进入,不怕与外资物流企业合作,我们需要的是平等竞争,追求的是共赢。

    目前,中国物流呈现出趋势性变化,值得大家关注。

物流外包成为亮点

    根据2004年中国仓储协会等单位进行的《第5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数据表明:生产企业成品销售物流中,全部外包给第三方的占18%,部分外包的占55%,选择部分外包的企业比2003年高出11个百分点,比2002年高出19个百分点。商贸企业选择全 部或部分物流外包的占27%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4年的调查:在制造业中,选择全部或部分外包的占57% ,在商贸企业中选择全部与部分外包的占38%。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工业与商贸流 通企业物流外包发展极不均衡,东部地区第三方物流需求的释放快于中部、西部,连锁 超市、家电、汽车、石化、电力、日化、医药、烟草等行业的物流需求释放快于其它行业。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与股份制企业的物流需求大于国有独资企业与民营企业。

规模性物流企业产生

    由运输型物流企业、仓储型物流企业与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组成的物流企业集群形成了中国一个崭新的行业。进入物流领域的已有八个方面军:物流企业、工业与商贸企业 、物流设备与设施提供商、IT企业与咨询公司、物流教育与研究部门、物流地产投资商、金融与保险业、物流仲裁机构,八路大军在物流领域各显其能,形成了一种非常可喜 的局面。

    第三方物流企业个性化、多功能的增值服务必然成为中国物流发展的一大趋势。客户是多元的,服务是全方位的,物流提供商最终将成为供应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物流业的发展已在全国造就了中远物流、中外运、中储、中海物流、中邮物流、海尔物流、宝供物流、招商局物流、南方物流、中铁物流、宅急送、安吉天地、华宇物流、嘉里物流等上百个有影响力的物流企业。

物流市场初步形成

    要形成完善的物流市场有三大条件:

    一是进入物流市场的主体到位。这个主体既包括企业,也包含个人;既包括政府,也包括军队。主体必须到位,更不能错位。二是所有的物流资源市场化,即任何物流公司 都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物流资源,包括:运输、仓储、信息平台、配送加工、包装、装 卸以及人力资源。三是有一套物流市场运作的法律、法规、游戏规划以及市场中介组织。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三年来物流市场虽不完善、不成熟,市场化程度不高,但已初 步形成。无序的状况有所改善,正向有序发展。但要走的路的确还很长。

政府推动物流整合

    入世三年来,政府对物流推动力度加大表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2001年与2004年国务院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中国物流业的若干意见” ,既表明中国政府支持物流业的发展,又出台了有关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商 务部、交通部等部门发出了有关物流业的改革措施或管理办法。二是为了克服政出多门 的混乱局面,国务院决定成立全国物流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三是从国务院到地方政府,都在制定物流发展规划,目前省级与地市级地方政府制定的规划已超过50个, 有的已开始实施。

外资物流抢滩中国

    中国入世前后,国外著名咨询公司如:麦肯锡、摩根士丹利、埃森哲、美世等都对中国物流市场进行前期侦察。那么,三年来外资进入的形势如何?我认为有三大特点:

    1.先后进入涉及物流的各业务。一是成立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物流企业,推进全国布局;二是进入中国国际货邮运输业务,特别是快递业;三是进入中国港口物流,已有近 百家航运公司在中国港口开辟集装箱班轮航班;四是进入物流装备、设施生产与供应领 域;五是进入中国物流人才培训市场;六是进入物流信息平台软件市场,开展物流咨询;七是进入物流地产投资领域,包括物流园区投资,配送中心开发,物流节点,特别是 港口建设投资等等;八是进入物流展览业,最明显的是德国汉诺威与慕尼黑,已抢占中 国物流展览半壁江山。

    2.在中国物流市场高投入。进入中国物流市场的有跨国物流公司,也有中小物流公司,但跨国物流公司,特别是世界排名前20名的公司在气势上占了上风。比如:荷兰天地 (TNT)2010年在华分支机构将从目前的25家增至100家,为中国1000个城市提供物流、快递和直邮服务,员工增至3万人,仓库面积增至325万平方米,将组建拥有2500辆车的 运输车队。美国联邦快递(FEDEX)、美国联合包裹公司(UPS)、德国邮政(DHL)、丹麦马 士基(Moeller)、美国总统轮船(APL)、日本日通(NIPPON EXPRESS)、英国英运(EXEL)、 新加坡海皇(NOL)等等,都在中国有大动作。世界著名的物流装备生产厂也大举进入中 国市场,如:西门子、林德、丰田产业、大宇重工、沃尔沃、巴特勒等等。中国香港特区利用CEPA的实施,物流企业也纷纷赴内地发展,目前已在上海申报的独资物流企业有 60家,28家已获商务部批准。

    3.外资已初步克服“水土不服”症,将向控股、独资方向发展。我过去讲过,外方与中方合资,股份不超过50%,是出于无奈,也是为了考虑本身的长远利益。但“结婚” 是为了条件成熟时“离婚”,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外资的进入并未对中国物流企业造成威胁,而是公有物流企业、民营物流企业得到共同发展。大家有不同的市场定位,虽有竞争,但都在各自的市场各自发展。

标准化、信息化稳步推进

    20038月,国家标准委正式成立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与全国物流标准化信息委 员会,秘书处分别设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编码中心,两个委员会通力合作,已完成《物流标准化体系表》,提出了急需制订与修订的物流标准400多项。根据物流 业发展的迫切需要,《物流企业分类与企业资质评价标准》已开始在上海、浙江、广东试点,2005年将正式颁布施行,物流企业成本标准、配送中心标准、托盘标准、RFID标准等都在加紧讨论,2005年物流术语的国家标准也将修订。

    入世三年来,物流的信息化快步推进,出现了一批物流软件提供商,也出现了上百个有示范效应的物流信息化案例。虽然物流的信息化推进不像预料的那么快,但与前三年 比较已迈进一大步。

返回

上一篇:宁波帮与湖北近代工商业

下一篇:民族运动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