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香港中资企业面临的选择

来源:《中国软科学》199707

 

魏燕慎

    香港是国际资本的竞逐场,近年来,随着东亚崛起与中国内地改革开放的推进,内地资本(简称中资)在香港取得长足进展。跨世纪,面对香港自身结构调整与当地内外资本重组新态势,中资企业必须作出应有的抉择。

竞逐场中的中资

    香港地处东亚战略要冲,是世界大国进入亚洲、关注亚太、争夺主导地位的重要战略据点。目前,英国和中国内地是其主要投资来源地,美国和日本亦占较大投资份额,这里已成为国际资本的竞逐场。

    英国是香港最大外来资本,其资本约为美、日在港资本总和的三倍,其在香港金融、电讯、航运及地产领域均拥有重大利益。面临“九七”,英资财团为维护其既有阵地,竞相调整部署,力图保持其在香港及远东地区战略利益与影响。

    美国是在香港设置地区总部最多的国家,也是香港制造业外资主要来源。美国全国最大10家银行中,有9家在这里设立分行。目前,日本在港投资超过百亿美元,在近年香港一些大型基建项目融资中,约40%贷款来自日本金融机构,日本对中国及东南亚等地的投资,主要通过其在香港的地区总部进行。

    总之,鉴于香港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多年来,世界各地的资本纷纷将这里作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据点,并借“九七”力量重组之机,竞相巩固或扩充实力,尤其是美国更望借机取代英国,凭借这里的区位优势,作为进军中国市场的前沿。

    我国内地在香港的企业资本简称“中资”,中资是目前在香港仅次于华资(香港当地华人资本)、英资的第三大资本力量。据香港中国企业协会统计,截至19966月,经国家批准的香港中资企业已达1800多家。到1994年底,总资产已达425亿美元,在港累计直接投资逾250亿美元,中资已超过美、日等国际资本成为除英资外的最大外来投资。目前,香港中资企业主要集中于金融、贸易、运输仓储及地产建筑等领域:

    金融业。经过80年代的发展,中银集团已成为香港仅次于汇丰的第二大银行集团。1993年中资已占香港银行资产总额10%,和全港港元存款25%1983-93年的十年间,中银集团资产从1007亿港元增加到7000亿港元,中银集团已成为稳定香港金融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

    进出口贸易。目前,中资企业在港经营的进出口贸易约占香港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5以上。1948年成立的华润公司,于19838月以2亿港元注册资本组建华润集团,迄今已拥有数百亿港元的年营业额,目前在港所属100多家公司,分别代理内地的商品进出口,开展贸易咨询、商展、广告、市场推广及船务运输等。

    航运仓储业。经过近十多年发展,以招商、华润、中旅珠江船务等为主的中资企业在港已建立起一支实力强大的远洋和内河船队。其中,招商局是在香港仅次于环球航业集团的第二大船东,参与香港货柜码头业务投资,已形成一个完整航运体系。1994年中资所承办货运量已占全港货运总量的25%

    旅游业。目前香港20家实力雄厚的旅行社中,中资企业占9家,其中,中旅集团是实力最雄厚的一家。中资拥有酒店客房约占香港酒店客户总数1/10以上,而香港市民内地游的半数是由中旅承担。

    地产、建筑业。进入80年代以来,中资企业大举进军香港地产、建筑业。据估计,目前中资企业已拥有1/3香港商业楼宇,投资额超过200亿美元。

    股市方面。目前香港中资58家公司股票总市值已超过1600亿港元,约占香港股市总值6%以上,总市值超过100亿港元的有7只,其中中信泰富已发展成总市值超过900亿港元的超大型上市公司,是恒生指数成分股之一,在香港十大市值上市公司的排名中居第九位。

    新的进展。中资企业在香港的经营,可追溯到19世纪末,从清同治11(1872)在港设立轮船招商公司算起(招商局前身),迄今已有125年历史。其后,其他公司如中银、中旅、中航及华润,也相继进入香港市场。然而,改革开放以前百余年的历史进程,中资企业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中资企业在港虽有所发展,但数量十分有限,在香港注册的20多万家企业中,中资仅占很小的一个份额,处于规模小、业务窄、实力弱的状态。

    70年代末以来,乘改革开放东风,凭借香港作为祖国大陆走向世界的窗口与桥梁的地位与作用,中资企业迅速发展,一度达到2000家。1989年后,经过几年整顿,精简到1500家,中资企业开始进入有序、规范的发展轨道,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实力规模、多层次、全方位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群体。

    近十多年来,中资企业之所以在香港取得较大进展,主要是由于:

    ——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与中国政府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好机遇,中国庞大的市场潜力为中资企业发展提供着广阔空间与同外资合作机会。

    ——中资企业繁荣香港、服务内地的发展方针同香港与内地市场需求相适应。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内地需要利用香港的资金、管理技术和市场,而香港则需要国内的土地资源、廉价劳力、厂房和潜在市场,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中资企业作为在港的窗口,为两地的发展起着桥梁与纽带作用。

    ——随着同国际市场接轨进程推进,中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转换与完善。中资企业按照香港市场经济游戏规则办事,与其他资本企业一道处于公平的竞争地位,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扩大同香港及其他资本合作。

    值得人们普遍关注的是,近一二年中资企业积极增加对房地产业投资、投标大型基建项目及收购公共事业公司股,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港人及外来资本对香港经济前景的信心。因为这些交易大多由高资信的大型中资企业所为,并多投资于关键性行业上。诸如,由中信泰富为首的财团以34亿港元的代价投资中环天马舰旧海军基地物业发展权,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房地产市场的信心;1996429日,英资太古集团与中方达成协议,让中信泰富增持国泰航空公司股权,由原先10%增至25%。与此同时,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购入香港港龙航空公司36%股权,成为单一最大股东,有关交易涉及83亿港元,成为近年最具轰动效应的交易。

选择

    跨世纪香港的中资企业,为了在“九七”过渡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发挥其重要作用,必须在以下一些方面作出应有的选择。

    市场取向的选择。香港中资企业市场取向,是以国内市场为主还是以国际市场为主,应以其在香港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决定。诚然,中国内地经济是当前亚太特别是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的热点与动力源,潜力巨大,但其潜力的开拓与发挥,依存于国内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和同国际市场的接轨过程。同时,就是国内市场的拓展,亦需从如何促进与国际市场接轨,以及利用国际市场为国内市场服务入手。因而,无论是着眼于国内市场的开拓还是发挥香港的桥梁与窗口作用,中资企业开拓的重点均应是国际市场,并积极推进市场多元化的进程。

    行政干预或市场调节。在世界经济日益跨国化、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企业集团实现跨国经营、拓展国际市场,依然需要政府的支持。然而,这种支持主要应着眼于宏观和各国制定的对外经济策略,而不是直接的行政干预。因而,当前香港中资企业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发挥促进香港繁荣稳定的保证作用,关键在于改变经营管理机制、实行政企分开,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经营方向的选择。多元化综合经营是当今世界各地企业集团发展的方向,不同企业集团由于其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不同,其特点与优势则有很大差异。因而实现多元化综合经营,仍必须以主业为主干带动副业,副业对主业进行必要补充与支持,积极发展实业,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企业长期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总之,专业化与综合经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唯有如此,才能使中资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发展量度的掌握。近年来,中资企业在香港的发展取得长足进展,面对“九七”如何使中资既有适度发展,又不引起香港原有经济组合的调整幅度过大,是实现跨世纪香港经济稳定繁荣、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如下一些方面必须予以必要的关注:

    其一,涉及国计民生国家主权的部门,“九七”前后中资适度扩展并掌握一定份额是趋势。长期以来,英资财团凭借其在港优势,其所拥有“专营权”或“专利”的垄断地位必须打破。太古集团及其控股的国泰航空,从极力反对中航申请香港航空经营牌照,到最终让中航人主港龙,就是明证。

    其二,中资在跨世纪香港经济中的示范效应。例如,近年来中资对香港电讯、航空、隧道、机场、贷柜码头的参股和部分投资,对香港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同样,中资上市红筹股,则使投资者能在深受美国股市影响的香港股市中找到一个安全的“避风”港湾。所有这些,都是跨世纪中资在香港经济中分量增长的示范效应与信心因素的体现。

    其三,对当前中资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机制的转换进程应有客观现实的估计。

    基于上述,跨世纪中资在港发展应是积极而又稳妥的。

对策

    可以预期,为适应跨世纪亚太地区国际经济环境变动,与香港自身结构调整的新调度,香港中资企业应根据其面临的新的机遇与挑战,在以下一些方面予以关注:

    因势利导,加速经营机制转换。目前在港中资企业或是具有国有性质、或是有雄厚国家资本背景的民营企业,在没有进行深层次体制变革的情况下,大多缺乏完全的经营自主权和竞争机制,相当数量中资企业效益欠佳,在具有高度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不免缺乏竞争优势,使得有的企业试图依靠大量注资取得“优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乱市场经济“游戏规则”,影响外资和华资投资信心。因而,加速经营机制转换,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办事,是当务之急。

    机动灵活,防止管理标准单一化。目前在港中资企业发展与经营管理水平高低不一,然而内地有关部门对其管理却往往陷于简单划一,产生统得过死或该管不管偏向。随着中资企业扩展与作用进一步增强,为了更好发挥其积极作用,减少负面影响,应区别情况,避免管理标准单一化,充分发挥具有较高管理素质的中资企业在急剧变动的自由市场竞争中的经营自主权,不致错失良机。

    协调合作,积极参与。随着形势发展,今后中资企业可以考虑以不同方式与华资及外资联合,增加对一些部门和领域的投资,为稳定繁荣多做贡献。如与华资、外资协调联合投资于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推进香港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投资港口、码头及其他交通运输等大型基建与公用项目,以及投资内地基础设施及有潜能的工业和服务业,及至为筹集资金与稳定金融联合拓展商人银行业务。

    积极稳妥,稳步前进。为适应九七回归香港地区各种内外资本重组的新态势,保证香港国际贸易金融中心地位的巩固与发展,必须逐步增强中资力量,使其成为关键部门和领域颇具实力的稳定因素。但是,另一方面,为保持香港资本与市场国际化,在中资企业经营机制未完全与国际接轨的情况下,中资企业的发展则需以不影响香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和增强港人和外商信心为准绳,在香港经济中不应占过大比重,依循“优胜弱汰”的规律,调整中资企业的存量。

返回

上一篇:开拓者的心灵旅程——读容闳的《西学东渐记》

下一篇:浪事齐(钦)过招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