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照片 > 今昔蛇口
1978年6月,交通部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央对港澳地区“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针,进一步办好招商局,交通部部长叶飞特派交通部外事局负责人袁庚赴香港,检查招商局工作,进行广泛调查研究。8月,交通部党组听取交通部外事局负责人袁庚关于招商局调查情况的汇报,及国务院的有关精神,对招商局工作进行具体讨论,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切实可行的方针和措施。10月9日交通部党组向中共中央、国务院递呈由交通部外事局负责人袁庚起草的《关于充分利用香港招商局问题的请示》,提出“立足港澳、背靠国内、面向海外、多种经营。买卖结合、工商结合”的24字经营方计。“应当冲破束缚,放手大干,争取实践,适应国际市场的特点,走出门去搞调查、做买卖;凡是投资少、收效快、盈利多、适应性强的企业可以争取多办等……”。

  当时香港中区地价每平方英尺15000元港币,郊区工业用地也要500元港币以上,地少人多,寸土尺金。劳动力不足,工资高昂,作为一个后来者,如果在香港困难重重,而且产品成本必然很高。对市场竞争不利,对用户不利。在内地投资,这正符合投资小、收效快,盈利多的思想原则。同时又便于利用国外的资金、引进技术和原材料。同时对促进我国的交通航运现代化和促进宝安县边防城市工业建设甚至对整个广东省的建设都将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

  1978年11月22日,广东省革委会副主任刘田夫与袁庚商谈在广东省沿海邻近香港边境地区筹建招商局工业区的问题。袁庚介绍了招商局关于筹建工业区的构想,刘田夫立即批示予以支持,同意在广东省沿海附近选择适当地方作为招商局发展工业区用地,该工业区将由招商局参考香港的做法进行经营管理。并商定待交通部部长叶飞出国考察经香港到广州时再作进一步商讨和决定。1978年12月18日叶飞、刘田夫与招商局金石、张振声进一步商谈筹建工业区问题。金石在汇报了筹建工业区的构想后提出3个主要问题:1、初期筹建工厂用地10—15万平方米;2、原材料入口用成品出口免税放行,工厂聘用的国外技术人员进入工业区时要简化签证手续,给予较长的居留权;3、初期所需的非技术工人800—1000名及以后随着生产发展需要增加的工人,请省革委会抽调安排。刘田夫当即表示,1、3点都好解决,叶飞建议由交通部和省革委会根据商谈情况联合向中央写报告。至此一个改革开放的初步思想和基本构架在广东省省委招待所形成。

  经过研究比较,决定在位于南海之滨,西依珠江口,东临深圳湾,与香港新界元朗、流浮山隔海相望的蛇口投资开发工业区,以便充分利用内地的丰富而廉价的土地与劳动力资源,同时又适当利用香港的资金与技术,使两地的优势互补,不仅能繁荣地方经济,而且能促进港深两地的经济互助与合作,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大业做出开创性的试验。

  1979年1月6日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和交通部向国务院提出《关于我驻香港招商局在广东宝安建立工业区的报告》,1月31日上午,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谷牧接见了彭德清、袁庚并听取了汇报。当袁庚要求在蛇口划出一块地段作为工业区开发用地时,李先念说:给你一块地也可以,就给你这个半岛吧!(南头以南的半岛),并在报告上批示“拟同意。请谷牧同志召集有关同志议一下,就照此办理。”在谈到投资与发展时,李先念指出:“我不想给你们钱买船、建港,生死存亡你们自己管,你们自己去奋斗。”2月2日,谷牧召集国务院有关部委负责人会议,落实李先念副总理的批示。并在会议上指出:要在靠近香港我方一边蛇口地区开设工厂,当然要得到特殊待遇,除地方行政按国内一套办外,在经济基础上要闹点“特殊化”,要像香港那样进出自由。”“原则已定,大家要支持,总共就三百亩这样一块地方。交通部先走一步,试一下,现在就这样‘照此办理’起来”。最后还对袁庚说:“回去广东同习仲勋、刘田夫同志商量,给你们方便,不怕你们多赚钱”。

  1979年4月1日,蛇口工业区筹建指挥部(未久即改称建设指挥部)正式成立,7月,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南海之滨的隆隆爆破声和欢快的马达轰鸣声,汇成一曲中国开放史上空前嘹亮的乐章,一个崭新的外向型工业区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宣告诞生。

  1979年下半年,招商局吸收各地出口加工区与自由贸易区的经验,结合国内情况和蛇口特点,确定了“三个为主(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资金来源以外资为主、产品市场以外销为主)”和“五不引进(来料加工项目不引进,补偿贸易项目不引进,残旧机器设备不引进,不能处理的污染工业不引进、占用国内配额的项目不引进)”的方针,使吸引外资有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从1980年蛇口工业区最早筹建的合资工厂之一——中宏制氧厂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