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百年祭——马关割台与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

来源:《中国近代史》199503

 

陈贞寿

  中国是一个滨海大国,从鸦片战争以来的100多年中,敌人仅从海上入侵就有400多次,其中甲午战争是最重要的一仗,由于这一仗的失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台湾人民在半个世纪内陷入深重的灾难之中。

   一、马关和谈的历史背景

  中日甲午战争主要是一场以海军制胜的战争,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是取决于海上战场的成败。北洋海军在威海的覆没,最终导致了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战败结局。18953月初,接连失去了山海关外的牛庄、营口、田庄台等军事要地,清军全线瓦解,溃不成军,清政府的求和活动也由秘密转入公开。

  早在平壤、黄海两战之后,主和派就企图借战败重开和议。复职不久的奕和李鸿章遂请各国驻华公使出面调停,未得积极响应。后派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淋为头等议和公使到日本神户求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认为他没有使节资格,拒绝接见。日本原打算在攻占辽东半岛后议和,旅顺陷落,清廷大震,即派总理衙门大臣、户部左侍郎张荫桓和代理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到广岛会谈。这时因列强尚不出面干涉,日军又在猛攻威海卫,为迫使清政府接受其全部侵略要求,包括割让尚未被日军攻占的台湾在内,伊藤首相遂改变了主意,借口张、邵二人全权不足,拒绝与之谈判,破坏了广岛会谈。此后不久,国际形势却出现了一些变化,俄国在远东增派海陆军,军舰由16艘增至22艘,并向英法等提出,如果中日缔约侵犯他们利益则对日本施以共同压力,也就是列强由中立、中立偏日进而要瓜分中国而压日。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发现欧洲形势不稳,建议恢复和平,以改变列强的视听。一面集大军于旅顺、大连,并派舰到渤海湾示威,摆出进攻北京的假象,一面经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向中国发出照会,要中国另派具有商议朝鲜独立、赔款、割地、重订中日通商条约四项内容权力的使臣赴日议和,特别指名要恭亲王奕或李中堂(鸿章)同来会谈。清廷不知国际形势变化,看不出伊藤急于议和是害怕列强干涉,却惧怕日本进攻北京而急于和谈。当时主战派翁同和、署两江总督张之洞等都主张迁都作战,但主和派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孙毓汶等则极力主和,他们以岂有弃宗庙、社稷之理为辞,使主战派不敢尽其辞与争。实则当时驻守山海关内外的清军尚有20余万人,日本夺取北京非轻而易举之事,清廷若有心抗战,即使北京失陷也可迁都再战,战线越长对日本越不利,日本与列强矛盾也势必扩大。主和派看不到国内外形势,看不到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抗日积极性,在敌人军事进攻和外交讹诈面前,一意求和,212,也就是北洋舰队投降,张、邵离日本之日,清廷终于按照伊藤博文的指定,改派内阁大学士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并通过美国驻日公使将此任命告知日本,言明李鸿章有缔结和约、进行签押全权

  李鸿章赴日议和之前,对领土割让等重要问题,必须先和朝廷商议,先行作出决定,以便谈判时遵循,清廷在召训、面议时曾展开了急烈的争议。孙毓汶主张割地求和;翁同和则极力反对;特别台湾万无议及之理;李鸿章明知不割地不可能议和,但他表面上亦反对割地:鸿虽死不能画诺割地不可行,议不成则归耳。有人说这是李鸿章怕定约之后天下士论、民心怨恨不平,尽归于朝廷而与己无关。光绪帝先则令坚拒,后来依据奕、李鸿章连日为土地事与各使商议,皆谓非此不能结局,也转而同意割地,但要奕等禀知慈禧再作决定。慈禧为了躲避责任,令太监传言一切遵上旨也。而这时列强正在暗中与日本进行瓜分中国的交易,清廷想在和约之前,请列强出面干涉,而列强却借口在日人说出索项以后,予以援助。光绪帝不得不予李鸿章以商让土地之权,并由军机王大臣奏明慈禧让地一节,若驳斥不允,则都城之危即在指顾。以今日情势而论,宗社为重,边檄为轻,利害相悬,无烦数计。这样就作出了割让土地之权的决定。

  由此可知,马关和谈是在中国害怕日军进攻北京,日本害怕列强干涉,双方都急于求和的情况下面举行的。由于主和派看不出日方的恐惧而未能加以利用,不敢迁都再战,不惜割让土地,急于求和,处处被动。在舰队被歼、陆军溃败、帝都受到进攻威胁的情况下,李鸿章赴日谈判,无异城下订盟,这就铸定了谈判不会有好的结果。李鸿章如此,换一个李鸿章也是如此。

   二、《马关条约》签订的经过

  1895314李鸿章由天津乘招商局礼裕公义两船,悬挂德国旗作为中立国船只赴日。随行的有代表团参议、他的儿子李经方、代表团顾问美国前国务卿科士达、李私人顾问美人毕德格,以及参赞、翻译、医生、仆役、厨司、轿夫、护卫等共123人。19日抵达马关,下榻于引接寺整修而成的招待所,谈判地点在附近的春帆楼。

  由于清政府对国际形势无知,外交外行,特别日方掌握中方的密电码,李鸿章与北京往返电报,日方一清二楚,处处主动,在谈判中李鸿章一个回合接一个回合打了外交败仗。320,双方举行第一个会谈,李鸿章提出先停战后议和的备忘录,日方决定提出严厉的条件,使中方无法接受而自动撤回休战的要求。第二天提出由日军占领大沽、天津、山海关三地后始允停战。李鸿章表示不能接受。伊藤乘机提出如不停战,何妨先议和款。李鸿章同意先议和款,要日方提出和约草案,日方以中国使臣如不先撤回休战备忘录,则不提出和约条件。双方约定三天后举行第三次会谈。23日李鸿章接总理衙门复电,对停战条件万难允许,指示先索和议条款24日举行第三次会谈,李鸿章撤回停战的要求,约定第二日举行第四次会谈,届时日方提出议和条款。下午4时多会毕,李鸿章一行将回到下榻之引接寺途中,从夹道围观的群众中跳出一浪人,靠近李鸿章轿子,以手枪向李射击,中左眼下约一公分的面颊上、虽未酿成重伤,但引起了国际舆论的批评。批评日本是打胜了武器之战却打败了道德之战,或指责日本是戴着文明国家的假面具,但是常常会暴露其本性。俄国也对日本外务省恐吓说满清政府得到了要求各国干涉的理由矣。美国也建议日本政府应无条件接受停战要求。伊藤和陆奥忧虑国际干涉,担心李鸿章一行撤离日本,拒绝继续和谈,一度致电大本营提出无条件停战以缓和形势、并拟撤回前线日军以防卫本土。在大本营反对复电之后伊藤连夜仍赶往广岛商议。

  日本为了阻挡李鸿章撤离日本,拒绝和谈,指派2名外科军医坚留李鸿章在日本疗伤,天皇并派侍从武官慰问。李鸿章本应掌握国际舆论谴责日本,停止和谈,离开回国。如此,或可诱导第三国出面调停,开创对中国有利的局面。但他却感谢日皇的厚恩,决定留在日本诊疗,错过了一次机遇。

  伊藤在广岛商议结果,决定停战,但要把台湾、澎湖划在停战之外,停战期限21日,由李经方与陆奥商谈,330,李鸿章和伊藤、陆奥在停战条约上签字。46清廷应日方之请加派李经方为议和全权大臣。日方提出的草约,经过反复争议,终于在伊藤4次提出派舰进攻北京的威胁下,李鸿章终于屈服了。双方全权大臣于417在《马关条约》上签了字。

  《马关条约》规定:中国承认朝鲜为独立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偿军费白银2万万两,分8次交清;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4个商埠;日本享受最惠国待遇;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建立工厂,装运进口机器;允许日军暂住威海等,并定于58在烟台换约。由于割让辽东半岛的规定,激怒了俄国。俄国即联合德国和法国警告日本退还辽东半岛,甚至不惜一战而进行干涉。此时日本国内军备空虚,无法应付,在此情况下只得被迫放弃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又勒索了三千万两赎金。不久,辽东半岛的主要港口旅顺、大连,俄国以干涉还辽有功,用租借名义霸占了。

  《马关条约》使日本成了顿觉无比富裕的暴发户和日后不可一世的帝国;

  《马关条约》使中国受尽屈辱,剥削,日后成为一穷二白,任人宰割;

  《马关条约》给台湾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三、台湾民主国的成立及其实质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全国哗然,拒和废约、迁都再战的呼声震动了整个京城,并在全国掀起了反割地投降的斗争。台湾举子在北京会试者立即向都察院上书力争,台湾人民更是哭声达于四野,鸣锣罢市,发布檄文,怒斥李鸿章,声称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表达了誓与台湾共存亡的坚强决心,并根据国际公法割地时绅民不服为由呈递血书,誓不从倭。

  在台湾人纷表反对割台无效后,1895525,台湾绅士邱逢甲为了抗日创议自主,毅然成立台湾民主国。主张共和政体的是福州人曾留学法国学习海军的陈季同的设想。陈季同时任唐景崧的幕僚,曾任巴黎中国公使馆武官。台湾民主国大总统由台民公举台湾巡抚唐景崧担任,镇守台北;刘永福为帮办大臣,调守台南;丘逢甲为副总统兼义勇大将军守台中,陈季同为外务大臣,李秉瑞为军务大臣,俞明震为内务大臣,立议院于台北,任林维源为议长(未就),刻银质国玺民主国之宝印,建号永清,以蓝地黄虎为国旗。

  应该指出,今天有些台独分子说,清国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又成立了民主国,台湾已不属于中国,应让台湾人建立台湾共和国,加入联合国,等等,这是荒谬的也是站不住脚的,更是不能接受的。一、唐景崧就任大总统宣言时说:照得日本欺凌中国,大肆要求,此次马关议款,于赔偿兵饷之外,复索台湾一岛。台民忠义,不肯俯首事仇,屡次恳求,代奏免割,总统亦奏多次,而中国欲昭大信,未允换约。全岛士民,不胜悲愤,当此无天可吁,无主可依,台湾公议自主为民主之国。……惟是台湾疆土,荷大清缔造二百余年,今虽自立为国,感念列圣旧恩,仍应恭奉正朔,遥作屏藩,气脉相通,无异中土……”。二、刘永福当年与台湾人民订立抗日盟约时称:永福承天子命,帮办台防,闻和议已成,遂终朝郧泣,在皇上苦衷,良非得已,而臣此效力,正在此时,变出非常,省者为国,民为自主,仍隶清朝…”。在其约款一、台湾现为民主之国,凡我国人,代为固守,虽明为抗旨,实隐遵旨…”。这里恭奉正朔,遥作屏藩,气脉相通,无异中土民为自主,仍隶清朝等等,可知成立台湾民主国是暂时的代为固守的,是为着抗日而组织的抗日政府,目的使片土之剩不令倭得,并非分裂国家。三、从国号永清看,表明不忘大清,不为贰臣的心志,以明台湾民主国永远属于大清,也就是属于中国。其蓝地黄虎旗与大清黄龙旗亦示相近。四、割台确定后,台湾巡抚及绅董代表先后向英法提出保留主权及地租,以关税及其他税金让予英法,以求保护,甚至唐景崧内渡后,于1898年尚以台湾民主国总统名义,在天津与无籍外人麦耶士向俄国领事及其他外人要求供给军资,夺回台湾,都说明其目的是为着抗日。五、50年前,甲午战败,日本在海上接收台湾,50年后中国抗战胜利,收回台湾,说明台湾已回归中国,合情合理。何况又有开罗宣言和波次坦宣言所规定的法理作根据,台湾怎能脱离中国而独立?!独立言论可以休矣!

   四、李经方割台与日军武装占台

  《马关条约》签订后,日人知道台湾人民在筹组民主国。58在烟台换了约,10日派海军大将桦山资纪为台湾总督兼接收全权委员。清政府也派李经方为交割台湾全权大臣。527日本主力近卫师团以北白川宫能久亲王为师团长,从冲绳中城湾出发,分两路进攻台湾,29日一路日军从台湾三貂湾澳底登陆,另一路于61攻占基隆港。同日李经方乘海晏轮(改名为德轮公义号、挂德国旗)向桦山乘坐的横滨丸抛锚,因怕台民刺杀,62就在横滨丸上草草交割。把台湾全岛、澎湖列岛以及台湾所有兵工厂、公物财产等清单交给日本,对闽台海底电线则另行商议决定。这样,中国神圣领土台湾和台湾人民便落入日本人手中。交割后李经方便匆匆回上海。

  日军进入基隆港后,义军向狮球岭转进,狮球岭是入台北的要冲,扼基隆最后据点,统领胡连胜有兵6营,基隆提督张兆连有兵10营相连,63,日海陆军合攻,狮球岭和基隆均被日军所占。唐景崧自5月下旬接到清廷着即开缺,来京陛见的电谕后,惶惶不可终日,在基隆失守的次日,唐景崧即携库银由台北微行至谈水,6日乘德轮鸭打号(一说英轮)逃回厦门。台北无主,日军不知台北虚实,不敢轻进。7日才派先遣队80人,占领了台北。接着大举入城,9日攻占沪尾(今谈水)。驻守彰化的林朝栋部发兵增援,行至新竹,知台北已失和丘逢甲等亦先后内渡。台北被占后,614,日本首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到台北,以布政使署为台湾总督府17日行始政式,称是日为始政日(台人称为死政日),开始了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

   五、台湾军民的浴血抗战

  台北陷落,台中空虚,台南孤立,各路义军在抗法名将刘永福统率下,准备迎击日寇的进攻。当时新竹一带义军云集,民团首领有徐骧、姜绍祖、胡嘉猷、吴汤兴等分兵防守新竹城。

  日近卫师团攻占台北后,兵力单薄,无法南侵,于是抽调侵占澎湖的混成支队约3000多人协同作战。6月中旬分东西两路进犯台中门户新竹。死守山海镇的胡嘉猷义军被日包围,徐骧率领的民团对敌进行反包围。日军大佐樱井等60余人被歼,台北派出的20名骑兵亦被杀,仅一人逃脱。由于义军饷械缺乏,虽大小20余战,牵制日军达两月之久,但终因寡不敌众姜绍祖牺牲,新竹失守。义军退往苗栗以北的尖笔山。

  812,日近卫师团长北白川宫能久亲王,率部分路进攻尖笔山,刘永福派吴彭年率黑旗军一部北上助战,未等赶到,苗栗已失,义军退守大甲溪,26日,日军入彰化,义军退守八卦山。次日,日军大举进攻八卦山。八卦山的争夺战,是台湾抗日史上最大的一次战争,义军首领吴汤兴、吴彭年先后英勇牺牲。近卫师团长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和第二旅团长山根信成亲自督战,并到八卦山视察,被义军发觉,自山岭发炮轰击,两人中弹,山根伤重而死,能久亲王延至台南陷后才不治而死(日人谓染疫死,秘不发丧)。彰化失守后,近卫师团已疲惫不堪,无法南侵。

  911,日本台湾副总督高岛鞆之中将到台北编成南进军,分三路进攻台南。义军在清政府下令封锁海口,断绝大陆同胞的一切支援下,忍饥受饿,不屈不挠,英勇顽强抵抗。109嘉义陷落,日军从海陆两路围攻刘永福的司令部——台南。11日由陆路南进的近卫师团至曾文溪,接战中义军首领徐骧、林义成等战死,水路日军由澎湖乘舰出发,在枋藔登陆。13日日舰吉野浪速秋津洲八重山济远等舰攻打狗雄(今高雄)炮台,守将刘成良(刘永福子)退台南,日军步步进逼,刘永福四面受敌。刘知难守,19日潜至安平,20日乘英轮回厦门,后赴广东。21日日军开入台南,台湾军民抗日组织至此正式瓦解。

   六、日本统治台湾抗日烽火未息

  日本从清廷手中得到台湾到1945年日本天皇无条件投降,台湾回归祖国,从第一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到末任总督安滕利吉,统治台湾计十九任总督,统治时间50年零156日。在日本统治期间,将台湾当作殖民地,政治上设保良局,清查反抗的台民,施以绝对压迫,经济上极端剥削,纵使有一些建设,也是为了更进一步的榨取。日本人压迫愈大,台湾人民反抗愈强,从日军攻陷台南,全台湾有组织的抵抗虽告结束,但各地义民自动揭竿而起,抗日行动此起彼伏,在日人占据期间,台湾人民前仆后继,被日本屠杀者达数十万人之多,抗日烽火始终未息。

  18961月,北部义兵首领陈秋菊及新竹义兵首领胡阿锦(胡嘉猷)等率众攻台北城,有二、三百人逼近东南门与日军交战,这是日军统治下第一次大规模抗暴行动,各地义兵风起云涌,日人防不胜防。

  同年6日,云林义兵首领简义率众攻林圮埔;又陈水仙、柯铁等数百人亦筑塞抗敌,日侦察队中村中尉等5人战死,6人负伤,台中、嘉义日军趋援,佐滕大队在大坪顶附近获胜,焚毁村落。林圮埔日军宪兵营被袭,退至云林,日方死6人,集集街日军守备亦遭袭击,退至南投,义兵又攻佐滕大队,克斗六,佐滕退入大莆林。南投日军守备队被袭,死伤中队长以下8人。后日军焚烧60村,杀6000多人。

  18971月,花莲港日本守备队与山地同胞激战,死伤将校以下15人,5月义兵首领陈秋菊之部属率众攻台北,传呼四郊曰:我军已登陆,日人行将就歼。袭击大稻埕,无功而退。

  次年12月,凤山义兵首领林少猫等三千人攻潮州署办务署杀署长等事件连续发生,直到1902年林少猫被捕杀之后,抗日斗争从此转入地下斗争。进入民国后,重大的抗日斗争有以下几个事件:

  1、土库事件:1912年春夏间,嘉义黄朝、黄老钳2人,闻辛亥革命,计划5月上旬起义,驱逐日本人,建台湾王国,托柯象(30余年前死,众以为神者)之肉身(木乃伊),宣传迷信,以达目的、后被发觉失败,这是民族意识结合迷信的抗日运动。

  2、苗栗事件:新竹苗栗罗福星,于厦门加入同盟会,1912年渡台后,宣传革命,秘密组织中国革命党支部党员9万余人,事洩罗福星等578人被捕杀害。

  3、东势角事件:与罗福星事件同样目的,首领赖来,于1913年纠合同志330余人,尽歼熟睡中的日警,并焚烧警察局,终因兵寡力薄而失败。

  4、西来庵事件:这是台湾武装抗日的最大一次,首领余清芳、江定、罗俊等于1914年在台南、新化等地,利用修建西来庵的名义,广募基金为革命经费,并以西来庵为根据地,分路袭击各警署。余清芳以大明慈悲国为号召,发谕告文,举行起义。19157月,攻打台南噍吧哖等地,给日警以很大打击。后因军械不足而遭失败,阵亡3000余人,余清芳、江定、罗俊等866人被捕惨遭毒杀。

  5、雾社事件:这是大规模而有组织的台湾山胞武装蜂起的抗日事件。

  193010月下旬,台湾中部雾社辖区内马赫坡社头目的儿子小莫那鲁道结婚,日警吉村经过,新郎延入敬酒,吉村嫌他手染牛血,不肯接受,新郎强请,吉村以洋杖击其手,双方遂扑斗。次日,新郎携酒登警察所赔罪,吉村不理,小莫那鲁道归来,与众谈起此事,新恨旧怨一时爆发,而且又怕日人报复,大家必定先发制人。1027,雾社小学举行联合运动会,山地青年闯入会场,举刀砍落台中州理藩课顾问的头,接着见到日人便杀,沿途分袭各警察所、邮局及日人宿舍、商店并劫收武器弹药。日本遂调动军警2000余人,进攻雾社,山胞对外主要孔道云龙铁索桥,为断日军退路,被山胞破坏了。日军出动飞机,投掷毒瓦斯等,进逼岩窟,奋战50余天,最后山胞誓不降日,自杀或集体自杀共900余人。

  雾社事件完全是由山胞不堪日人压迫引起的,日人也承认过分奴役山胞是事件的主要原因,事件结束后,日本台湾军区司令官渡边也发出唯有以仁施政,才不会使人民反感而发生暴动的公告。此后日本在台湾改行皇民化的治台政策。

   七、皇民化影响下极少数台湾人今天数典忘祖成为台独分子

  台湾人民以民族大义为重,心向大陆,反对割台,反对分裂,与日本侵略者坚持不懈的斗争。日本统治者为了使台湾人变成日本人,灭祖灭宗,他们大力推行皇民化,想彻头彻尾改变台湾人的脑筋,使台湾人变成皇民,过着皇风生活,也就是讲话要讲日本话;穿衣服要穿日本服;强迫台民改日本姓名,放弃对妈祖城隍爷等的崇拜,改向日本的神社参拜等等。令人莫大讽刺的,有的已被皇民化了的台胞,如原先归顺日本人并任雾社小学教师及日警而改名为花冈一郎及二郎兄弟,事件发生后立即反正,参加抗日,后来全家都自杀成仁。想不到光复50年后的今天,台湾极少数人还叫嚷台湾独立。这些人大概受皇民化影响很深,数典忘祖,堕落成为台独立分子。奉劝这些人,猛回头,否则迟早定会被历史所抛弃!

【责任编辑】陈志

【参考文献】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1-7册);

  陈旭麓等主编: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三:《甲午中日战争》(上下册);

  陆奥宗光著、伊舍石译:《蹇蹇录》;

  季平子:《甲午战争后期的议和活动》、《马关议和》(《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4期等;

  梁华璜:《马关和会中李鸿章遇刺事件》,台湾《历史》第77期);

  高贤治:《台湾三百年史》,台湾众文图书公司出版;

  乡土系列《台湾三百年》(台湾)。
返回

上一篇:家长签字画押 就像生离死别——中国幼童留美前后

下一篇:甲午前中国外债抵押问题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