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新格局与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抉择

来源:《广东社会科学》199406

 

廖建祥

一、国际经济新格局的主要特点

    战后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技革命创造了强大的生产力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各国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国际分工起了巨大的变化,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80年代末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体系与资本主义体系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西方国家与独联体东欧国家之间的矛盾,南北矛盾与东西矛盾形成新的格局。这种新格局的主要特点是:

    1、世界经济国际化向广度和深度扩展。战后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迅速扩大到世界范围,国内的生产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扩大为国际范围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国际贸易在世界范围内大大发展;资金国际化和技术、信息、劳务的国际流动也日益频繁。世界经济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只能在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中实现。

    2、在世界经济国际化发展中。多极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到1993年初,筹组7 年之久的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宣告诞生。1994年初,欧共体12国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5国组成“欧洲经济区”,协议十七国间的关税及贸易数量限制、投资限制全部取消,商品、人员、资金和劳务自由流通。这大大有利于欧洲区域内成员国的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美洲地区,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总统已于1992年末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美加墨三国从1994年起的15年内逐步取消相互间几乎所有商业贸易的关税和其它非关税壁垒。美加墨三国人口共3.6亿,年总产值达6.5万亿美元;欧洲经济区17国人口共3.7亿人,年总产值6.9万亿美元,这两个大区域性集团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发生巨大影响。与此同时,在亚洲地区日本以其资本技术和贸易的优势正在形成以它为轴心的远东经济圈;东南亚、南亚、中西亚、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纷纷建立,特别在七、八十年代发展很快。19931117日至19日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5届部长会议,还举行了领导人的非正式会议。总的情况表明,在世界经济国际化日益发展的形势下,各个国家的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合作日益加深,而世界各个区域集团以至国家之间的矛盾和竞争也进一步加剧。国际经济发展贯串着合作、竞争和斗争的主线。

    3、发达国家美国、欧洲共同体、日本之间的三角矛盾和市场争夺战 ,构成国际经济发展的主导性矛盾。战后初期,美国在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等方面居于霸主的地位,而随着日本、联邦德国等国经济的恢复和迅速发展,美国的优势逐步减弱。战后1946年到1970年的25年,美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顺差。自1965年起,美国对日本贸易开始从顺差转为逆差;自1966年起,美国对联邦德国的贸易也由顺差转为逆差。到1971年,美国出现全年对外贸易的首次逆差,其后年年出现逆差。到八十年代,逆差不断扩大。到1993年,贸易逆差达1157.8亿美元,其中对日贸易逆差达593亿美元,占其逆差的一半,欧共体对日贸易逆差也在明显扩大,1993-1994年度欧共体对日贸易逆差达242亿美元。美、日、欧三者之间,不但互相争夺对方的国内市场,而且对世界其他市场也展开激烈的争夺战,他们既互相依存,又互相争夺。由于他们在世界商品贸易、技术贸易、金融市场占有重大优势,因而三角矛盾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起主导地位和作用。

    4、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大战略措施。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世界新兴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地超过了传统工业的发展速度,传统产业在技术改造中也生产了大批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大的产品。企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形成了分厂生产,统一组装的企业体系,对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起了重大作用。专业化生产使企业向小型化发展。发达国家在重型工业如钢铁、造船、汽车等的规模经济对经济效益仍起重要作用,而在新兴工业和新技术产业部门,中小型企业具有反应灵活,转产容易、适于小批量、多品种和适应市场变化的优点,竞争能力较强,经济效益高。与此相应的产品结构向“轻、簿、短、小”发展。

    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水平低和面临升级换代的产业以及污染环境的产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也有高新技术的专业化分工在发展中国家设厂生产。这种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起了重要的带动和催化作用。

二、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新机遇

    1、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发达国家和地区扩大商品市场和投资市场越来越具吸引力。在世界经济发展缓慢,欧美经济衰退而东亚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明显反差下,中国经济增长首屈一指,中国的广阔市场为国际资本的扩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国际资本集团对扩大中国投资越来越关注。据外电报导,1993年中国吸引国际投资仅次于美国居于全球第二位,外国公司对华投资达150亿美元,而1991年及1992年的外资总额分别为30亿美元及50亿美元。1993年中国吸引的外资占世界海外资本投资1520亿美元的1/10①。中国市场的潜力吸引着如饥似渴的美国公司②。国际资本的大批进入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尤其在外贸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据我国海关统计,1993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值为670.7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由1991年的26.4%上升到34.3%。外资引进对我国的金融、保险、信息、交通运输、能源、港口设施等均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加速了我国经济向市场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2、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由于我国建国以来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导致产业结构严重失调,由于建设投资主要投入重工业,对周期短,见效快的农业和轻工业则资金匮缺而发展缓慢,既影响消费品的市场供应,又制约了国家的资金积累,使国民经济发展深受影响。产业结构失衡还反映在第三产业滞后,基础产业能源和交通运输和邮电严重不足,成为国民经济的“瓶颈”。改革开放的十多年中,沿海开放地带率先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装备,接受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兴办了大批第二产业加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商饮、宾馆、旅游、交通运输、邮电信息等,使三次产业中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上升。由于外商投资兴办了大批劳动密集型的轻工、纺织、家用电器、塑料制品等工厂,使原来市场紧缺的日用消费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得到大量供应市场满足广大群众需要,同时又大批打入国际市场,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日益优化。9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外资的重点已转到基础产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已有大批国际资本跨国公司,以大规模的投资兴建高速公路、港口码头、发电厂和重化工业。在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已在兴建起大型集成电路、彩色显相管、大型程控交换机、光缆、电缆、移动电话、电脑磁盘、电脑磁头、精密仪表、精细化工以至电梯、轿车等。国际著名跨国公司已竞相对我国投资和落户。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正迎来良好的机遇。

    3、西方国家的经济衰退已逐步由复苏转入增长,有利于世界经济贸易和合作的发展。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将达3%,是1989年以来全球经济的最好表现③。又据联合国经济社会及政策分析部今年春召开世界著名经济专家研讨会的预测,1994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从1993年的1%增长至2.2%,伴随经济增长,1994年世界贸易将增长约6%④。从我国1994年头四个月海关统计显示,我国进出口贸易全面加速增长,进出口贸易比上年同期增长22%⑤。又看韩国电子产品出口在94年头两个月则增50%,该国工业界人士认为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全年电子产品出口将达300亿美元。美国选定新兴十大市场把中国排在名单的最前面。情况表明,世界经济增长对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因素。

    4、国际关系的多极化发展,为我国扩大对外经济贸易和结交新伙伴创造有利条件。我国不仅同欧共体的德国、法国、比利时、瑞士以及北欧的挪威、瑞典、丹麦等许多国家的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进一步密切,而且中韩、中以(以色列)建交,我国与拉美国家巴西等国的经济合作关系,与独联体的俄罗斯等国和东欧国家、蒙古、东南亚国家和缅甸、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的关系,与中东各国的关系,都有很大的改善和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合作关系的扩大,为我国进一步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5、我国大陆粤港澳台闽琼南海经济圈的逐步形成和经济合作到九十年代,商品贸易和资金、技术的流动的扩展,使产业合作和资源配置的结合越来越密切,互补性贸易合作在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合作发展;同时,环渤海经济区和内部城市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已逐步构成我国在远东和亚太地区国际经济合作的全面发展蓝图。

    6"97""99"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日期已越来越接近,在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和“一国两制”方针的推动下,港澳与内地的经济关系已日趋一体化。这突出表现在港澳对内地的投资已由制造业为主扩大到大规模发展基础设施产业,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合作发展;另一方面,港澳与内地的经济合作已由单向投资向双向投资扩展。港澳与内地经济一体化发展,在90年代和跨世纪的时间,香港的国际经济中心的地位将进一步发挥作用,促进我国经济的国际化。

三、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新抉择

    根据国际经济新格局和我国经济形势和面临的机遇,对外开放应作新的抉择。

    1、对外开放的梯度多层次推进与全方位扩展相结合,以全方位开放为主要目标。我国对外开放以东南沿海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推进的格局,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初步形成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为了扩大对外开放,在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南巡谈话后,进一步采取了一系列决定和措施,使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向中部、西部扩展;沿海对外开放扩大为沿江、沿边开放。沿江开放东起上海为龙头,西至重庆,跨苏、皖、赣、鄂、湘、川等8省市,1992年还决定开放重庆、岳阳、武汉、九江、芜湖沿长江城市,这样,沿江十大城市均已对外开放;同时国务院又决定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石家庄四个边境以及太原、合肥、南昌、郑州、长沙、成都、贵阳、西安、兰州、西宁、银川11个内陆省会城市的对外开放;黑龙江省的黑河市、绥芬河市,吉林省珲春市和内蒙古自治区的满洲里市为边境开放城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市、赁祥市、东兴镇和云南省昆明市、畹町市、瑞丽市、河口市实行对外开放,南宁和昆明两省会市实行沿海开放城市政策。由此,我国开放地带已开始形成由沿海到内陆,由东到西,由南到北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把沿海发展外向型经济模式,结合沿江和内陆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原有产业基础(如重工业和三线军工基地)的优势,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扩展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产品满足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需要。这将大大促进我国区域间均衡发展,加速国民经济现代化。

    2、巩固对外贸易现有主要市场与开拓对外贸易多元化市场相结合,重点在开拓多元化市场。我国的外贸主要市场是港澳、日本、美国和欧洲,这是历史的、经济的原因所造成。这些主要市场的市场容量大,其进口和商品繁多,这是发展外贸的有利条件。但外贸市场过于集中,对我国发展出口贸易是很大的制约,不利于外贸的发展。在世界经济回升和增长情况下,我们既要继续巩固现有的主要市场,同时要努力开拓多元化市场,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市场贸易进一步扩大和发展。我国可供出口的消费品有适应不同区域不同消费水平的高低档结构,可以满足不同阶层的消费需要,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也有许多物质资源工矿原材料是我国紧缺的,开拓多元化外贸市场是今后外贸战略的重大措施。

    3、引进外资与资金外投相结合,促进跨国企业的更大发展。我国十多年来引进外资有很大成绩。改革开放的1979年到1993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1378亿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639亿美元,仅1993年实际利用外资就达257.6亿美元。我国境外企业也有较大发展。在香港有历史悠久的招商局集团以及华润集团、中信集团、中银集团和粤海公司集团等,投资额已达130亿美元。据报道,到1993年我国在境外兴办的企业有4497家,中方投资51.6亿美元,遍布世界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资金的单向引进已转为双向交流。跨国经营对于在海外利用外国资源和直接利用外资都有很大好处,如我国在澳大利亚合资开采高品位铁矿满足宝钢铁矿石需要,在美洲等地兴办森林采伐供应国内原木、板材和纸浆原料的需要,首钢在美国购买麦斯塔工程公司的控股权获得先进的轧钢和连铸技术等。跨国企业采取在国外合资和国外金融市场融资及向东道国筹资等方式,在国外利用外资,有很多好处。我国的资金外投跨国经营时间不长,属始创阶段,但具有强大潜力和生命力,今后要摆上议事日程,制定发展战略规划,采取鼓励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办法和措施,促进企业集团化,国际化发展。

    4、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知识密集型产业结合,重点在引进先进高新技术,发展科技产业,实现产业升级。我国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如轻工、纺织、服装、家用电器、塑料、箱包、鞋帽等产品,在国际市场有很大销售额和占有率,对于满足国内外市场需要,增加国家财税收入和资金积累,扩大出口创汇,都起了重要作用,不能轻视。但国民经济发展,必须把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向资本密集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和转变,这是提高国民经济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素质的必然趋势。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都经历了由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阶次,具体显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由轻工到重化工业,再到知识技术密集的科技产业的发展速度比重的上升。我国八十年代以劳动密集型的“轻型化”产业发展取得显著的成效,到九十年代,重化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的增长速度连续几年高于轻工业的发展速度。目前,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试验区、科学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微电子计算机、光纤光缆通讯、集成电路、激光、新材料、生物工程、航天技术等,都正在成为热点。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与资本密集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结合发展,重点和方向是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目标,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的跳跃式发展。在九十年代和跨世纪初期,把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结合发展,是适应我国二元经济的特点和优势的最佳选择。但重点是要瞄准国际的高新技术,加速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创造新的产业群和技术群,把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为我国产业升级服务。

    5、有形商品贸易与无形商品贸易结合,把扩大无形贸易作为外贸的主攻方向。战后国际贸易中的无形贸易发展很快,无形贸易成为许多国家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的重要来源。国际旅游业是无形贸易中的重要产业,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产业,1993年国际旅游人数已达5亿,旅游收入达3240亿美元,国际旅游被称为“无烟工业”,其发展是久盛不衰。我国在1993年旅游外汇收入达46.8亿美元,比1992年的39.2亿美元增长18.48%。我国的对外劳务合作也有较大发展,1993年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额6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5.38亿美元,外派劳务人员13.37万人。发展国际旅游和劳务出口等于无形贸易,我国有很大潜力,我国旅游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开辟和建设好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扩大国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出口区域和规模,进一步开展无形商品贸易,是大有可为的。

    6、加快改革与扩大开放紧密结合,促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顺利接轨。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我国经过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原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商品、物资、资金、劳动力等按计划调拨分配的方法,已有很大的改变,但旧体制并未彻底打破,我国在国际市场贸易、金融、产业发展等方面,还不能顺畅地与世界各国进行合作交流,还碰到不少的限制和阻力。这主要是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还未完全转变到市场经济的轨道,我们的经济运作,长期是在国内市场范围通行,对国际经济的运行、国际惯例等市场经济的规则,则格格不入。这就要求我们加快经济体制的改革,加快改革的力度,以适应国际经济的形势。我国自1986年申请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七年来,经过“关贸总协定”中国组十六次会议,我国为适应总协定的规定,在关税减让方面废除了大批商品的进口关税和作了分期减让的许诺,取消了出口的财政补贴,增强对外贸易的透明度,改革了汇率制度(汇率并轨),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等等。目前“复关”时机已经临近,现在需要加快改革外贸、金融、企业等体制,以适应“复关”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顺利接轨,特别是通过企业改革,使市场主体的企业产权明晰化,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在经济国际化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7、经济国际化发展与区域集团化推进相结合,提高我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与世界五大洲国家和地区建立和发展了经济贸易关系,在参与国际分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有了很大进展,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地位已由第32位上升为第11位,对外经济合作从商品贸易扩大到工业、农业、商业、金融、技术、劳务、能源、交通、邮电等各个领域,经济国际化已有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我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向多层次发展,粤港澳经济合作扩大到粤港澳台闽琼桂南海经济区;而北方的环渤海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以至华北、东北与日本、韩国、朝鲜和俄罗斯西伯利亚逐步形成东北亚经济合作区域;西南地区发展与周边国家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等的合作,以及第二条欧亚大陆桥的开通,开辟从江苏连云港经兰新铁路亚拉山口到鹿特丹的交通线,将大大便利中国与欧洲国家的贸易合作。在世界两大区域性经济集团“欧共体”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实施的条件下,在美、日、欧三角矛盾的格局中,我国应很好地推进区域性多层次的经济合作,在亚洲地区,从南海区域到东南亚和东北亚区域的经济合作,都要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同时,要充分发挥我国在经济国际化发展中建立的基础和有利条件,大力扩展与世界五大洲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

    注释:

    ①《国际经贸消息》94.1.31

    ②《国际经贸消息》94.3.30

    ③《经济日报》94.4.28

    ④《经济日报》94.5.17

    ⑤《国际经贸消息》94.3.30

返回

上一篇:国民党政府海军抗战纪事

下一篇:国际环境与洋务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