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洋舰队舰只的辨证

来源:《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304

 

永石

  北洋舰队时称北洋水师或北洋海军,是清政府四支海军中最大的海军部队。

  查许多中国近代史论著和辞书,对北洋舰队成军后所拥有舰只的记载,颇不一致,计有二十余(郭沫若:《中国史稿》第四册第105页)二十二、(牟安世:《洋务运动》第141—142)二十七、(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第113—114页)三十四、(孙克复、关捷:《甲午中日海战史》第29—30页)近五十、(戚其章:《北洋舰队》第27页)五十余艘,(郑昌淦:《中日甲午战争》第52页)诸说,均不确切。又,对北洋舰队般只的计算,应有统一的标准,这就是根据《北洋海军章程·船制》的规定,以列入正式编制的战船(铁甲舰、巡洋舰即碰快船、鱼雷艇)、守船(炮舰即蛟炮船)、练船(练习舰)和运船(运输舰)为准。但因北洋舰队的成军有一个过程,它常有新舰只的添置,又有个别舰只虽供差遣而未列入建制等情况,所以舰只数,屡有变化。若不加分析和区别,则往往会造成统计上的失误,似有必要辨正之。

  北洋舰队的创建,始于187911月,北洋大臣李鸿章奏请清政府,将新购自英国的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四炮舰,交记名提督丁汝昌督操。(《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光绪三十一年金陵刻本)卷三五)18814月又从福建水师调来1877年闽厂(福洲船政局)制造的威远炮舰,并改装为练习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二册第507页)8月继购英制镇中,镇边二炮舰。(《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四二)11月再购英制超勇、扬威二巡洋舰。(《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四二)同月李鸿章再次奏请清政府任丁汝昌统领北洋水师。(同上书)至此,北洋舰队略具规模,拥有战、守、练舰九艘。

  据《北洋舰队》一文所记:(截至188111月)北洋海军便拥有十四艘舰只,其所列舰只除上述九艘外,尚有康济、泰安、湄云、操江、镇海五艘(第17页)。事实上,康济系18797月闽厂制商轮,先拨属轮船招商局1883年才调归北洋舰队并被改装成练习舰。(《洋务运动》第二册第506页,《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六一)泰安系187612月闽厂制兵轮,即拨山东为东海关巡船,因其常供北洋海防差遣,多误为北洋舰队舰只,该舰在甲午中日海战前已裁撤。(《洋务运动》第二册,第506页,(光绪二十年四月二十五)《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六九、七八)湄云系186912月闽厂制兵轮,18726月调属奉天为山海关巡船,也因屡供北洋海防差遣用被误认为北洋舰队舰只。(《洋务运动》第二册第311页,《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七五)操江系1869年沪厂(江南制造局)制兵轮,即拨属江苏,但从1871年后一直被北洋舰队借用,又从未列入北洋舰队建制。(《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二十、六八)镇江系18726月闽厂制兵轮,即拨直隶为津海关巡船,亦因其随同北洋海军各船周巡操防,并为沿海各防营转运饷械而多误为北洋舰队舰只。(《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六六)所以北洋舰队拥有十四艘舰只说,不确。即广而言之,可谓北洋海防当时已拥有舰只十三艘。正如李鸿章18829月所说:北洋之镇东等六船……俱系蛟船式样,专备扼守海口,难以决战大洋。此外北洋之船凡七,分驻旅顺天津者曰扬威、曰超勇、曰威远、曰操江、曰镇海,驻烟台者曰泰安,驻牛庄者曰湄云……未可充战船者如泰安、操江、湄云等船可转粮械。(《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四四)

  从188111日初建到18889月成军期间,是北洋舰队大发展阶段。它增添了一批质量较高的舰只,新建了基地(威海港和旅顺船坞),并正式颁布了《北洋海军章程》。截至18889月北洋舰队已拥有舰只二十五艘。

  按其船制则分为战船十五、守船六、练船三、运船一。战船除原有巡洋舰扬威、超勇二艘外,新增德制(188511月)铁甲舰定远、镇远二艘及随带小鱼雷艇定一、定二、镇一、镇二四艘;(《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五五)德制(188511月)巡洋舰济远一艘;(同上书)英制(188711月)巡洋舰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艘,(《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六二)英制(188711月)大鱼雷艇左一一艘;(同上书)德制(1883年至1885年间在华组装的)大、中型鱼雷艇左二(大,原称左一)、左三(大,原称左二)、右一(大)、中甲(中,原称右二)、中乙(中,原称右三)右二(大)、右三(大)七艘。(《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六四)但上列中、小型鱼雷艇六艘、当时均未编入北洋舰队建制。守船即原有炮舰镇中、镇边、镇东、镇南、镇西、镇北六艘。练船除原有威远外,又新增康济(1888年改装为鱼雷练船)、英商夹板帆船(188810日)改装为练舰敏捷三艘。(《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六三)运船仅新购(1886年)轮船招商局商船利运一艘。(《李文忠公全书·稿奏》卷六四)应当指出,闽厂制(187311月)商轮海镜,先拨属轮船招商局1883年后调归北洋舰队为运输舰,因1886年后调台湾,18917月再调归北洋舰队,故成军时并无该舰。(《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七三)

  当时清政府认为海军一枝、局势略具。然参稽欧洲各国水师之制,战舰犹嫌甚少,运船太单,测量、探信各船皆未备,似尚未足云成军。因之,拟添新舰十八艘。可是,此后北洋舰队基本上停滞,计划并未实现。

  在1894年中日战争前夕,北洋舰队舰只同18889月成军时相较,无大变化。它只是新添了闽厂制(18906月)巡洋舰平远,(《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六八)1890年从福建水师调来德制(1886年)大鱼雷艇福龙,(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一三六,志一,兵七)以及1891年后重归建制的运输舰海镜,一共三舰。按上计之,北洋舰队此时舰只数应为三十四艘。计有铁甲舰二:定远、镇远。新、旧式巡洋舰八:致远、济远、靖远、经远、来远、定远、超勇、扬威。炮舰六:镇中、镇边、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鱼雷艇十三:福龙、左一、左二、左三、右一、右二、右三、中甲、中乙、定一、定二、镇一、镇二。练习舰三:威远、康济、敏捷。运输舰二:利运、海镜。如果将长期借用的运输舰操江;隶属北洋海关之巡船湄云、镇海,因参加18945月海军第二次检阅而留北洋的广东水师之巡洋舰广甲、广乙、广丙等计入,可以说北洋舰队在中日战争前共有舰只四十艘。

  另,北洋海防诸口(大沽、旅顺、山海关、北塘、威海、大连)从1881年曾先后外购或自制一批小轮船。计有守雷、下雷、捍雷、巡雷浇水、快马、利顺、飞霆、遇顺、飞凫(后裁撤)、行海、流马、铁龙、犀照、捷顺、宝筏(保发)诸号。它们专供各口布雷、导海、拖船、运输和差使,均系内河船只,又不属北洋舰队建制,显然不应计入北洋舰队舰只数内。(近五十,五十余艘说,大多将小轮船计入北洋舰队舰只数内)
返回

上一篇:孤独的李鸿章

下一篇:关于黄海海战中国舰队接战队形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