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条约》与台湾

来源:舰船知识网络版

 

朱葆缙  20040917    舰船知识网络版

一、关条约前的台湾——台湾的中国化

台湾台东之长滨石器文化遗存,于1968年由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及地质系发掘出土,台湾大学李济之教授定为长滨文化。台湾四千年前新石器各层文化之石器与陶片,发掘的遗址已千余。台湾史名家尾崎秀真根据中国古藉《山海经》所载,认定蓬莱山即是现代的台湾,并早在4200年前,中国大陆与台湾间已有文化交流。秦汉之际,汉人与台湾来往更繁。三国时孙权曾征台。据台大凌纯声教授认证,汉州即今台湾。隋炀帝大业三年,曾命陈稜为虎贲中郎将,率兵万余征台,曾抵澎湖与台湾。连雅堂之《台湾通史》云,历更五代,终及两宋,中原板荡,战争未息,漳泉边民,渐来台湾。唐太宗十三年(639),台湾曾来朝贡,详情不恙。元世宗至元二十八年(1291),海船副万户地方军官杨祥受命为招抚使,曾赴台。元成宗大德元年省都镇抚张浩,曾因招抚台湾赴台,终未成功。

明永历四年(1650),荷兰人建红毛城(赤嵌城)于台南,控制了台湾南部,明天启六年(1626)西班牙占领了台湾北部之基隆与淡水一带。十六年后,西班牙占领军投降荷人。明初,称台湾为东蕃。万历时,东番音转讹为台湾。明时的鸡笼山(基隆),也有段时期代表台湾本岛名称。永历十三年(1659),郑成功退守台湾。1662年,兰查城之荷人降清,台湾终于清康熙二十二年八月为清施琅完全征收。

由于元等早期征台失败,华人文化对台湾影响有限。三保太监郑和于明宣德六年(1431)第七次西巡,因风到台湾之台南与高雄间,曾留台数月,传授中药种植及医病之法,如凤山县之三宝姜等。万历末年,福建人颜思齐经商,领导不少漳泉人在西台湾之笨港(北港),建立中国部落,镇抚土蕃,促进汉化。明遗臣郑成功于永历十五年底建设台湾,寓兵于农的屯田制,除两旅待卫外,余兵分赴台湾南北开垦,使野无旷土,军有余粮,农隙之际时训以武事,有事执戈以战,无事负耒耕织。此时,山东、江浙及闽粤移民暴增,台民大为汉化。

千里膏腴,为沿海四省门户,决定留之。于康熙二十三年划为一府三县,隶福建省。光绪十一年中法战后,诏许醇亲王奕譞奏,台湾建省,地分三府、一直隶州、十一县、三厅。光绪十七年,省会由台南移台北。

大陆移民台湾人口,清时大量增加,据乾隆六年刘良璧重修《台湾府志》,康熙五十年,大陆移民台湾约三万七千四百余,另土蕃约三万六千。嘉庆时期,台湾人口已达两百万人。据清十八年《台湾通志》统计,台湾人口已逾两百五十万人。康熙六十年朱一贵乱后,负责善后的蓝鼎元即以为台湾之患不在富而在于教,故兴办学校,尊重师儒,自都邑至乡村多设义学,延聘有品性者为师,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转移世习民风,为当务之急。教育方面,清初康雍时期由分巡台汉藉御史兼,光绪十三年台湾建省后,遂由台湾巡抚兼理。台湾童试及岁考,因台湾初期属福建省,故谨附福建举行。有清一代,无秀才录取数目。台湾自康熙二十七年开始贡生,至光绪二十年割台,二百零七年中,有岁贡644人,恩贡200人,拔贡90人,优贡6人,副贡2人。台湾乡试始于康熙二十六年,止于光绪二十年,中试者共251人。会试有清一代,台湾仅29人。至于武举人与武进士,有清一代武举人中284人,武进士共10人。刘铭传任台湾巡抚后,也在公民教育上革新,设西学堂于台北,请英人、丹麦人教外语。设台北风山等府县十三儒学。为扩大儒学不及处,设二十一书院,及不少公私立义学,及远离城市的社学,及个人私塾的民学,培养读书能力以为将来改试准备。有清一代,康熙雍正时,已开始在台湾南北各路设三十余土蕃区社学,念四书上五经,奖励中国风俗及蕃童的制冠履,同光间也曾为生熟蕃建义学五十余所。惟因蕃童逃学,其汉化有限。

台湾之反清复明运动,自康熙迄光绪,大小役达四十次以上。以天地会为其发动力量。天地会亦为洪门,因明太祖年号洪武而得。延平郡王郑成功入台,深虑部曲渐忘中国,于康熙十三年倡天地会自为首,传播反清复明思想的民族主义,后继者有朱一贵起兵于康熙六十年,林爽文起兵于乾隆五十一年,戴潮春之八卦会起兵于同治元年,四年后才平。台湾民间知识程度低,医疗机关不完备,生命财产未获安全保障,因之迷信盛行。当时以民族性的敬天思想与崇拜祖先的家族思想为中心。加上佛道各教,形成一种特殊的民间宗教。根据1937年台湾总督府的材料整理,台湾有寺庙总,2455,斋堂227座。清时台湾,以妈祖,城隍,关帝庙最多。以妈祖为主神的庙达四百座。妈祖源自福建兴化府蒲州县的小吏家,她幼时勤于诵经礼佛,16岁时神授铜符。23岁与诸怪作战以护陆海人民。28岁驾云升天。清乾隆时尊为天后,亦建天后宫,至今信仰不衰。关帝庙成为台湾的守护神祉。台湾的土地神也是台湾人民的福德正神,五谷丰收,墓地平安。龙神亦是至高之神。总之台湾的主神均为大陆汉人神祇,此外清时大陆的文人墨客,也有不少终身在台,或从事台湾府志等之编纂,或终生教育台童,或贡献诗书画,对台湾的中国化影响也极大。(4)

二、中日马关条约-—中国割让台湾

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导致了中日战争。东学党是个以宗教为掩护的革命团体。教主崔济愚鉴于朝鲜农民受地主与官僚的剥削,又临天主教的扩张,融合儒道释三教,以诚、敬、信为宗旨,号为东学,以抗西学。适1893年农业歉收,加之全罗道古阜郡暴敛,乃起义。起义军夺城,拘贪官,夺武库,放囚犯。李鸿章于该年61日建议总理衙门出兵。(5)日本外相陆奥宗光亦建议中国:如果中国确向朝鲜派兵的事实,不问其用任何名义,我国(日本)也必须向朝鲜派遣相当的军队,以维持中日两国在朝鲜的均势。朝鲜政府于63日改出兵收拾袁世凯,李鸿章得报,既饬水师提督丁汝昌,派舰赴汉城,并调直隶提督叶志超,率同太原总兵聂士成,选淮军千五百人赴朝,并依约照会日本外务省。日本即照会总理衙门,根据天津条约,也出兵朝鲜。

总理衙门于69日收到日方照会后,即回照劝日方缓派兵,中国因朝鲜之请派兵助剿,系保护属邦成例。且去剿内地土匪,事定即回……贵国派兵去为保护使署及商民,自无须多派。且非朝鲜所请,断不可入朝鲜内地,致人惊疑。更虑与中国兵对相遇,言语不通,军礼各殊,或致生事……”。当日本驻北京代理公使小村寿太郎,接中国照会向东京请训时,日方已兵发在途,并电令小村致中国总理衙门:我政府也未承认朝鲜为中国邻邦,此次我国派兵朝鲜,是凭济物浦条约为之,遵照天津条约办理在案。其应派几多旅,我政府不得不自行定夺,其应如何行动,非所掣肘……日兵舰十余艘,载士兵五千人,陆续登陆朝鲜。

中日发兵朝鲜之际,东学党义军已与朝鲜政府签订休战和约。朝鲜政府乃于613日致函袁世凯云:大军一到,巨寇即除,不战而克,神武昭著,刻自不敢在劳天兵前进。日本以天兵来剿,忌疑多端,日前发五六百兵,驻我都下,屡向日外署驳论阻止,终不听从,意似必须天兵撤回,始肯同撤。传闻仍有数千兵,继来于后……”李鸿章接电后深知朝以中国撤军阻日方增军,即电叶志超等缓进,暂禁整理行装。一面命袁世凯与日代表大鸟约定,彼此同时撤兵。但日方由于籍故夺取朝政权,决定成败的关键完全取决于兵力的优劣,此以决定仍按日政府原定计划,迅速先将预定的混成旅团,派往朝鲜。陆奥宗光训令大鸟公使,命大岛少将旅团,全部进驻汉城。(7)

日方伊藤总理在阁议,讨论与中国协商方案后,旋即命陆奥外相与中国驻日公使汪凤藻作深夜之讨论,并电令小村寿太郎向总理衙门提出日本方案,并将方案送达李鸿章。日方办法包括厘革朝鲜内政,由日清两国选派赴朝鲜常务委员若干,令查核各事,包括:()查核度支;()淘汰京官并地方官吏;()使朝鲜政府设置所需兵员。李鸿章与总理衙门磋商后,于621日通知驻日大使,复日方提案:()朝乱告平,已不烦华军代剿,两国会剿之说自无庸议;()善后办法,用意虽美,只可由朝鲜自行厘革,中国尚不预其内政,日本素朝鲜自主,尤其干预其内政之权;()乱定撤兵,乙酉年两国所订条约具在,此时更无可议。陆奥接到中国照会后,于622日照会中国公使汪凤藻,日本不撤兵之决心,中日关系彻底决裂。陆奥于628日,令大鸟向朝鲜政府提出内政纲领,包括:()淘汰都城及外省兄员;()整顿国库收入,量入为出;()删改不合理旧法律,增入新律;()整顿军律,靖乱安民;()建立幼学、中学、学院,优者赴他国留学。(8)

李鸿章子俄使返国道经天津之便,请俄驻华公使喀西尼转请俄帝政府干涉。喀西尼乃电圣彼得堡俄外交大臣吉尔斯:中国希望俄国出面调停此事,以迫使日本立即与中国同时撤退军队。如此俄方无牺牲,又增俄在朝鲜及远东的势力。沙皇同意后,于625日令俄驻东京大使希特罗渥向日本外相提出劝告。陆奥答:本政府同意由中日两国共同负责改革朝鲜内政,直至完成为止,不拘任何理由,若中国政府不愿与日本共同承担改革朝鲜内政,日本政府则以独力行事,届时中国政府,无论直接间接,皆不得加以阻碍。继之,陆奥又向俄使保证:日本政府除希望确立朝鲜之独立及和平外,决无他意。将来中国不论采取何种举动,日本政府决不作进攻性之挑战,万一不幸此后中日两国间不得不交战时,日本亦必立于防御地位。俄使又于630日致一严重照会于日本政府,劝告日本接受朝鲜之请求撤兵。伊藤与日内阁坚持其立场,拒绝撤兵。俄政府也未能接受李鸿章与俄使吉尔斯的劝告,通知日本政府早日撤军,并与中国政府早进行协议。李鸿章也接到俄通知:俄只能以友谊,力劝日撤兵,未便以兵力强迫日人。至于朝鲜内阁政治应改革与否,俄亦不愿预闻。李即电报总理衙门:英美之调停均无结果。(9)

日公使大鸟奉日政府令,于630日照会朝鲜,质问朝鲜是否是中国的属国。朝鲜含糊答曰:韩自立约以来,所有两国交涉事件,均按平等自主之权办理。此次请援中国,亦系我国自用之权利,与朝日条约无碍。朝鲜也致袁世凯一照会:照得朝鲜为中国属国,已经三百年之久,厚承保护。现在日本藉护馆为名,忽发兵近万,据守都城,朝鲜在其掌握。彼以公文诘问为中国属邦与否,限日答复。……两次来文,声称决裂。弊邦将朝日条约所载语句以答,而不回复保护属邦与否,以防其籍此违约,滋生事端……日使大鸟也多次照会袁世凯,认为日政府视朝鲜自主独立。日旋于719日后,数度向朝鲜提出要求,要朝鲜撤退中国驻军,并废除中朝间通商条约,及其文与朝鲜独立相抵触之一切中朝条约。大鸟终对中国驻朝鲜外务督办袁世凯继任人逍秉钧送达最后通牒。(10)

723日,日军由大鸟率领入汉城王宫,劫持朝王李熙,挟持大院君为傀儡政权。日舰旋于牙山及丰岛重创华军。李鸿章于728日电总理衙门,请布告各国中日开战。总理衙门于730日照会各国大使,日人已首开战端。81日中国乃正式对日宣战。日本也于当日宣战。各国均宣告中立。李鸿章于922日奏报,华军已自平壤败退,日军攻金州继取旅顺,攻取山东荣成而取威海。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仰药死,次日,威海及刘公岛华舰降日。(11)

1894116日,美驻日公使谭恩(EdwinDun)向日外相陆奥转美政府愿作中日议和的调和人,适时日军事正顺利进展,无意言和。籍口中国政府尚未直接向日政府乞和而婉拒。清廷遣津海关税务司任二十余年之德璀琳(GustavDetring)赴日,也为日以李鸿章的照会非国书,德璀琳非中国人拒与谈判。清派张阴桓与邵友濂为中国议和代表,于光绪二十一年一月二十一日到了广岛。在广岛两次会晤日代表,亦以两代表缺乏全权委任条件,且声望不足,遭日拒绝,而强迫返华。清政府终于1895211日阁议,依日本要求,派位高权重之李鸿章为议和头等全权大臣。李鸿章于35日返京请训后,出都赴马关。

李鸿章携子李经芳参赞及伍廷芳,于310日离津,于19日抵马关,会见于先一日到达之伊藤博文、陆奥宗光等。首次谈判,李即表示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日本有不弱于欧洲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富源,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12)

321日,中日二次谈判,伊藤提出对华停战要求:()日军应占守大沽、天津、山海关,并所有城池堡垒,清军之驻上开各处者,应将一切军器军需交于日军暂受;()天津山海关间铁路,当由日军务方管理;()停战期间,日本军费军需,应由清国支补。李因诸地为失,日先占无理,拒绝承认,只延期答复。第三次会议,日方首提台湾,李鸿章反斥:台湾生蕃居十之六,余皆客民。日本有往距之念,不愿停战者在此,英国将不甘心,占台则损及他国利益。且台湾已立为行省,无法送与他人。”(13)

会后,李鸿章离春帆楼,将至行馆,日人小山丰太郎发一手枪,弹中李之左颧,子弹未出。日举国震惊,日皇云:不法凶徒,下贱已极,竟敢伤及中国头等全权大臣之身。应按照国律内最严之刑办理,保我国家荣耀声名。清廷也以李以逾七十之年,远使异域,受此重伤逾旨慰问。陆奥也以为:正在交战中的两国,特别是在战胜国的我国境内,对待敌国使臣,自应给予相当的保护和礼遇,此为国际法之通则……而况位高权重的李鸿章,以古稀高龄初次出使异国,而遭此凶变,显然容易引起世界同情,引起某一强国乘机干涉……日本遂决定无条件休战为得计。

日方终于41日,将和约底稿送中国行馆,限四日答复。()日本要求朝鲜完全独立,该国向对中国所修贡献仪礼,嗣后完全废绝;()中国将盛京南部,台湾全岛及所属岛屿、澎湖列岛,及各地所有堡垒军器工厂,永远让与日本;()中国赔偿库平银三万万两;()日本工商臣民在中国通商口岸,享受优待,包括直隶顺天府、荆州府沙市、长沙府湘潭、重庆府、梧州府、苏州府、杭州府。日本得派领事官于各口;()日本臣民运货物进出中国各口,如已在进口抽税,所有乐后一切消费豁除。李鸿章于45日致日一说帖:朝鲜自主,日方亦须照认朝鲜为独立自主之国;()让地:让地使今后两国争端纷纷而起,两国子孙永成仇敌。中日系紧邻之国,各地均为列代相传数千年之基业,一旦令其割弃,其臣民必饮恨含冤,日思报复。况奉天为我朝发祥之地,其南各地如被日军得去,随时直捣京师。()兵费:现日兵所索兵费,非中国现在财力可能偿,一时勒令画押,后来不能如数赔偿,兵端必因而复起。且自中日交兵后,洋商居奇,中国借债行息,周年至七八厘半。为中国借洋债以偿日本,本息廿年还清,须关平银六百九十兆;如将内地赋税增加,百姓必相率为乱。日本在中国用兵,并未超过大藏省存款,及所借国债之数。且日本所得中国兵舰、军械、军需折价之数甚巨,自应从拟赔兵费中扣除;()通商权利,拟将子口半税,减作值百抽二。子口半税,本系值百抽二、五,今将出数除去,是每百两减去五钱。中国更无法赔日本兵费。至洋货一经进口卖与华人即免一切税钞,国家所入不敷所出,自有随时征税之权,旁人何可厚非。且洋商深入内地居住营业,该国领事鞭长莫及,地方官更觉为难;洋商在内地改造土货,势必尽夺小民生计,国家自不能出力保护。如日本臣民在改造华人土货,运入内地完免税,各国皆援一体均沾之例,则华商之制造厂所立即挤倒关。希两国订一完善和睦之约章,俾两国官民永远和好,衅端无从而起,庶几东方两大国百姓,日后永远和睦,福泽绵长。(14)

时清廷内阁,正为议和不决。翁同和以为台湾不可弃,众臣以为陪都重地,密迩京师。慈禧终决定,两地皆不可弃,即使再战亦不恤。旋于旧历三月十三日,由总理衙门电李鸿章,一面遣李经芳前往日方,告让地以一处为限,赔费应以万万两为断。48日李鸿章定审约稿,强调依欧洲让地向例,只有将兵力所已到者,酌量仍还本国,并未将兵力所未到者让与故国。查日本约稿所拟,拟让奉天南部地方,内有辽阳州等处与台湾全岛,皆日本未到之处未便让与。在四月九日李鸿章对日修不弃中,也谨提及割让辽南的安东、宽甸、凤凰厅、岫岩及澎湖,及赔银万万两,未提台湾。

四次谈判定于三月十六日,李鸿章伤已平复,亲往会伊滕于春帆楼。虽双方极为友好,但伊藤坚主赔款两万万两。李鸿章坚主台湾刻已立省,人烟稠密,无法割让。伊藤坚称如台湾不能割让,即遣兵至台湾自取。次日伊藤函李鸿章,中国对日条款,只有诺否二字。李得照会后回伊藤一函,希给中国使臣请示国家之时间,并仍请割地赔款二节酌为减轻。经伊藤多次迫求李对条款之诺否速答后,李鸿章于四月十一日请旨电总理衙门,云赔款已减三分之一,伊藤坚要台湾。李于四月十三日再电理衙门,伊藤已致最后通谍,无可再商,割台之半亦必不允。

415日之谈判,因李已奉到中国最后谕旨:如无可商改,即与之定约。李只在细节上作些更动,即达成协议。李亦警告伊藤,接台湾巡抚来电,闻将台湾让日,台民鼓噪,誓不肖为日民。终约定于本约批准互换后,两国立派大员到台湾,两个月内交割。417日,中日两国全权签订和约于日本马关春风楼。马关条约签字后,清廷内部仍和战不决。两江总督刘坤一与署直隶总督王文韶,亦告朝廷,如和约败,则日人北犯辽沈,西犯京畿,其患不可收拾。终而廷命二品顶戴侯补道伍廷芳,往烟台,与日方内阁书记长伊东美久治,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在烟台互换和约。(15)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是:

()中国永认朝鲜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复绝;

()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二万万两,七年内交清;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船可沿内河驶入上述各口搭客装货。日本政府得在这些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

()日本臣民可在中国通商口岸,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装运各项机器进口,只交进口税;至于其在中国制造的一切货物,不但不交进口税,而且免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及中国内地存栈,亦依上项优例豁除税课。(16)

早在二月间,日外相陆奥就曾训令日驻俄公使,向俄透露日本要求割让辽东半岛与台湾的意向。俄即劝日本不要向大陆扩张,而对占领台湾没有异义。四月初日本把条件向欧美通知,德法俄即联合劝日放弃辽东。条约签字之日,俄正式联合德法警告日本,同时俄军舰分别开进神户与烟台,作战的姿态。由于英美拒绝援助日本,日本无力抗衡三国,乃于55日正式向三国接受功告,放弃辽东半岛的永久占领权。三国终于10月在东京达成协议,中国终向日本付赎金银三千万两,赎回辽东。62日李鸿章子李经芳,藉病推诿无效后,终代表中国赴台割让。由于岛上已备战拒日,只得在外海的日舰横滨丸上,匆匆举行交接仪式。(17)

三、马关条约与台湾――台民的抗日斗争

马关条约割台消息一传开,台湾人民悲愤交集,纷纷反对。唐景崧时任台湾巡抚,也多次书致总督及总理衙门,割台湾台人不服,忍激民变。湖广总督张之洞、闽将军穆图善等也再谏割台,两江督刘坤一也请法俄德代华击日。台湾同胞认为可用自己的力量保卫自己,于1895516日,丘逢甲等公推台湾巡抚唐景崧,为台湾民主共和国大总统。同月23日台湾正式宣布独立。前清军务帮办刘永福守备台南。正当台湾民主共和国在台北成立时,日本能久亲王的近卫师团,已达基隆。由于基隆和淡水两港均配有重兵及德国克虏伯炮,日舰避免迳攻两港。先取基隆东之盐竂,及要塞三貂岭,与瑞芳之义勇军吴国华首战。基隆与台北于6月初失守,唐景崧与丘逢甲均逃往大陆,台湾民主国失败。617日,日本禅山资政总督,在前清巡抚署举行了日本总督府始政典礼,该地是现在的台北中山堂。(18)

日本继续南侵,新竹守军总兵吴光亮及王国瑞不战而退,只有客家少数人,奋勇抗战无功。后来吴汤兴等反攻新竹,不成转进。黄娘盛与胡家猷义军三千在龙谭坡(桃园)及三角湾(三峡)虽也歼故过半,终也失败。不久日军第四、第二、第三旅团攻下了苗粟、彰化、嘉义、屏东等地,向刘永福的台南挺进。由于粮弹缺乏,刘永福经英领事欧斯纳调停,于18951019日内渡。台湾另一次大规模反抗,是决定国藉的189758日。由于大家均不愿当日本人,詹根、陈秋菊、简大狮等募集抗日义民五六千人,从东路的三张犁及西北的士林,向台北进攻,不胜而退。

次年,简义的两千抗日军,收复云林(斗六镇),是义军最光荣的一役。接着简义的部将刘狮,杨胜的义军收复鹿港。又有刘德杓的数千义军据铁国山(云林、南投间)抗日。1907年在新竹北埔暴发了北埔事件。蔡清琳劝诱山胞泰耶尔族与马利可弯族合作,于1114日进攻左近的几个日本警察所,杀尽了北埔支厅57个日警。事后有何麦贤等9名抗日领袖被判死刑,从容就义。另有1912322日起义,因日人收竹林为公有,刘乾与林启桢起义于南投,失败后,刘乾及林启桢起义党8人判死刑。接着是土库事件,曾任职教员的中山先生信徒罗福星,在台湾北部组革命党,与其它在台湾中南部四起的抗日革命组织,约九百多人,进攻日本东势角支厅,失败被捕后,判死刑的2人,有期徒刑的285名。(19)

台湾空前的日本大屠杀是余清芳革命,或西耒庵事件。从小跟父亲从福建迁来台湾的余清芳,与家住台南厅的江定,及住嘉义的罗俊,均在年青时即自组了抗日义勇军。他们终在福春碾米厂共订反日盟约。1905年夏秋,率同志千人,多次袭击各地日本派出所,烧日人房屋,杀日眷属。后不少战士受日人骗旧庄向日人投降,被命挖战豪,完工后,即被日人机枪扫射,就地埋在战壕中,数达数千人,成为有名的噍吧年大屠杀。逃生的少数终也被骗,于同年8月被判死死刑者达866人,有期徒刑453人。幸存的江定272人,接受日人的诱降,于1916年初下山归顺。除37人在台南被执行死刑外,其余下落不明,据云全被日人活埋。

台湾的山地人,也有著名的雾社事件发生于1930年,涉及五蕃社千二百人。利用联合运动会揭幕礼,杀死当地参加的日本官兵及眷属349人。两月后因日人向山地施放毒气弹,不少山胞自杀,总计战死与自杀的同胞男女老幼达九百多人。

侵台时,日方投入兵力四万九千多人,随军夫股两万六千多人。战死者达四千六百多人,负伤者达两万七千多人。甚至近卫师团长中将北白川宫能久亲王、近卫师团第二旅团长少将山根信成,均伤重致死。日军本身也伤亡惨重。从此台湾由日本统治以迄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投降,依雅尔达与开罗会议,台湾方回归中国。日本台湾总督投降交接的地方,也即是当年马关条约后,日本桦山资纪总督举行始政典礼的今台北中山堂。(20)

1.林衡道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台湾史》,台北众文图书有限公司1993年版,1-27页。

2.种村保三郎著,谭继山译:《台湾小史》,台北武陵出版公司1993年版,33-46页、60-81页、89-92页、140-160页。

3.《台湾史》,246-258296-299305-309

4.《台湾小史》,170-177页,182-155页。

5.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电稿卷1532-33页。

6.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卷二,三联书店1980年版,28-29页。

7.陆奥重光:《蹇蹇录》中译本,20-21页,22-38页。

8.《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卷二,38-42页。

9.《李文忠公全集》电稿卷1551-52页,卷167-12页。

10.《蹇蹇录》中译本,24-35页。

11.《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7934-35页。译署函稿卷二,56-57页,112-113页。

12.《蹇蹇录》中译本,131-132

13.《李文忠公全集》电稿卷二,23-27页。

14.《李文忠公全集》电稿卷二,33-40页。

15.《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卷二,317-323页。

16.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日本侵华七十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47-49页,50-52页。

17.王彦威:《清季外交史料》卷117,台北1964年版,33-34页。

18.冯作民:《台湾历史百讲》,台北青文出版社1976年版,110-122页,131-139页。

19.《台湾历史百讲》,151-154158-164169-175231-235页。

20.《清季外交史料》卷108126-27页;卷1095-29页;卷11014-15页,25页;卷11122页。

 

返回

上一篇:《晚清招商局新考——外资航运业与晚清招商局》结论

下一篇:“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