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口“前港-中区-后城”发展模式解析及其实践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   

作为我国建立最早的出口加工区和试验区,蛇口工业区为一度是其他工业园区建设的标杆和典范,然而随着大批现代化产业园区的不断涌现,蛇口工业区的示范作用逐渐减弱。2010年,蛇口工业区提出重塑蛇口辉煌,正式启动“再造新蛇口”工程,力图通过园区产业转型和软硬件升级促进城市空间转型。2016年,招商蛇口通过吸收合并招商地产,实现了招商局旗下城市综合开发运营板块的整体上市,并提出“前港、中区、后城”的城市运营模式,确定了园区开发与运营、社区开发与运营、邮轮产业建设与运营三大业务版图,通过“产、网、融、城一体化”推动城市升级发展。“前港、中区、后城”的城市运营模式契合港口经济和港口、园区和城市良性互动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彰显了蛇口模式的创新发展历程;积累了成功开发海内外港口的重要经验;是促进工业区从“制造”型工业园区向“智造”型产业城区转型的典型样本;是招商局践行“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自贸区等国家战略的重要方式。

一、从“制造”型工业园区向“智造”型产业城区转型——“前港-中区-后城”模式彰显了蛇口工业区的创新发展历程

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招商局集团按照“立足港澳、背靠内地、面向海外、多种经营、买卖结合、工商结合”的方针,在当时的广东省宝安县建立蛇口工业区。工业区建立之初,面临的是荒滩秃岭,交通、供水、供电和通讯设施一无所有的艰苦环境。为创造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19797月,第一期基础工程开始施工,到19817月基本上实现‘五通一平”,即通水、通电、通公路、通航、通电讯及平整土地。为吸引香港中小型轻工业厂商前来投资,蛇口工业区还陆续建成工业大厦,修建了区内道路、排水设备和地下管道系统,设置市政、生活等各项设施。基础工程的逐步完善, 加上在土地、劳工、房屋、工商管理、税制等方面给予外商的优惠条件,蛇口工业区已成为香港工商业者和国际重要财团的投资场所。作为我国内地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蛇口被称为改革开放的“试管”,工业区建立后,招商局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进行开发和管理,最早更新价值观念、时间观念、人才观念;最早成功地建立全新的劳动用工制、干部聘用制、薪酬分配制、住房制度、社会保险制、工程招标制及企业股份制,在蛇口开放创新的管理模式下,招商银行、平安保险、招商地产、中集、南玻、金蝶软件、迈瑞等知名上市公司在蛇口诞生和发展,这些企业都坚持走市场化经济的道路,鼓励思想上的创新和自由,孕育和发掘了蛇口孕育的创业基因。

三十年之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面临全球新一轮的结构调整,蛇口工业区内集聚的传统制造业发展面临产业升级的新挑战,亟待探索新的发展路径。2010年,蛇口工业区提出了“再造新蛇口”工程。《“再造新蛇口”十年发展规划》中指出,要将蛇口建设成为最具改革开放文化底蕴的特色城区。打造一个在国内具有产业领先、服务配套完善、容纳国际各方人士、传承改革开放文化底蕴、充满活力、环境绿色的特色城区。做到城区环境的生态化、硬件设施的信息化智慧化、产业结构的高端化、生活与休闲方式的国际化。再造新蛇口工程确定要打造沿山路“蛇口网谷”、太子湾邮轮母港和“海上世界”综合商务体三大核心项目。通过“再造新蛇口工程”的实施,蛇口工业区将会实现整体产业功能的升级转型,促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创建配套设施完备、产业结构高端、宜业宜居的国际化滨海城区,对其他旧工业区的转型升级将会发挥示范作用。

201412月,前海蛇口自贸区获批,始终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蛇口工业区区成为自贸区的一部分。招商局集团全面融入和积极推进前海蛇口片区的开发建设,以“改革开放更新、产业业态更优、服务效率更高、经济效益更好、城市面貌更美、民生福祉更实”为发展目标,计划将蛇口打造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枢纽港、始发地及深圳湾区经济建设的重要门户,力图实现片区低端产业的转型发展,优化和调整片区有限的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港口岸线、后方陆域及前沿水域的,促进疏港出海航道建设、轨道交通建设,打通大小南山隧道,加快妈湾大道跨海通道、南海大道延长线建设等,同时还推动妈湾智慧港、招银前海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招商局前海自由贸易中心、蛇口滨海深港创业创新产业带等一批重大项目的规划建设。蛇口将再次矗立在改革开放的桥头堡上,13.2平方公里的蛇口片区,将与前海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多赢局面,打造成为最具改革特色、创新特色、市场特色的自贸区。

2015年底,招商局集团以蛇口工业区为载体,通过对招商地产的吸收合并,成功实现招商蛇口挂牌上市,成为首个地产央企重组样本。招商蛇口提出新的发展战略——前港、中区、后城,分别对应三大业务板块:邮轮产业建设与运营、园区开发与运营及社区开发与运营。“前港、中区、后城”,就是以港口先行、产业园区跟进、配套城市新区开发,通过“产、网、融、城一体化”推动城市升级发展。新蛇口工程项目的建设、蛇口自贸区的建立为前港、中区、后城发展模式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在邮轮产业建设与运营方面,正在建设的太子湾邮轮母港可停靠22万吨级世界最大邮轮。未来太子湾将成为华南地区唯一的集“海、陆、空、铁”于一体的现代化国际邮轮母港,是深圳通连香港、走向世界的“海上门户”。以蛇口网谷为代表的产业园区在“前港、中区、后城”的发展模式中属于“中区”的一部分,招商局搭建创新平台,引入和集聚创新驱动要素,将蛇口网谷建设成为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信息产业创业基地,以实现园区发展方式向质量好效率高的方向转变。新蛇口工程中宜业宜居国际化滨海城区的创建、自贸区战略规划中“互联网+自贸区”智慧城市平台的构建“后城”的建设的主要目标。前港、中区、后城”模式的实施将为其他工业区从“制造”型工业园区向“智造”型产业城区转型提供典型样本。

二、“前港-中区-后城”模式契合港口经济运行规律

港口经济是以港口为中心、港口城市为载体、综合运输体系为动脉、港口

相关产业为支撑、海陆腹地为依托,并实现彼此间相互联系、密切协调、有机

结合、共同发展,进而推动区域繁荣的开放型经济。[1]港口经济概念阐释了港口经济的构成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在港口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即港口是中心、城市是载体、综合运输体系是动脉、港口相关产业是支撑、腹地是依托;强调了港口经济各构成要素间有机结合、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指出港口经济是一种开放型经济的性质,即以港口为媒介,实现区域经济的内外交流和区域繁荣。

首先,现代港口在港口城市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港口区域作为港口城市发展多元产业的首选空间,是建立新产业、带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是促进与国内外经济交流,增加城市辐射功能的重要条件,作为世界贸易的中心环节,发挥着国际大流通的枢纽作用。要发挥港口在港口经济及城市、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根据港口本身的经济地理条件,做好港口的功能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区域生产力布局规划、促进港城良性互动,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其次,城市是港口经济的载体。“以港促产、以产兴城、港以城兴、港城共荣”是国际港口名城的典型特征。如鹿特丹港位于莱茵河与马斯河汇合处,繁华的大西洋海运航线和莱茵河水运线的交叉口之上,兼有海港和河港特点,享有“欧洲门户”之称。港口始终是鹿特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鹿特丹从货物运输中转开始,依托港口带来的巨大货物量和人流量,通过布局发达的炼油、化工、造船等临港工业,培育先进的物流运输体系等相关服务业,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和工业基地,实现了城市功能的第一次升级。在亚洲港口快速崛起的背景下,鹿特丹通过提升服务质量,提高运营效率,依托传统服务业进一步衍生出金融保险、物流仓储和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实现港产城联动发展的跃升,实现了城市功能的第二次升级。同时鹿特丹还在原有的基础上拓展港口设施,把港口建设成为集娱乐、商务、居住、办公、休闲为一体的都市圈区域,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世界上绝大多数港口发展良好的城市最终都发展成为该地区或国家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这样的港口城市由于具有雄厚的综合经济实力、发达的港口服务业和集疏运网络等基础设施、较高的市场化水平、外贸依存度等特征,港口城市成为区域乃至国际性商品集散中心和资本集散中心,为港口经济的高效运作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带动了港口经济向纵深延伸。再次,腹地是港口经济发展的依托,决定了港口和港口城市的规模。港口城市因港而兴,腹地幅员是否辽阔,经济是否发达,与港口城市之间的交通是否便利,决定了港口货物吞吐量的多少,腹地是港口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决定港口兴衰的关键。在现代化的港口发展体系中,以集装箱运输为主要目标,扶持内贸集装箱运输业务,发展海铁联运,建立多式联运网络等是拓展港口海域腹地的有效方式。

蛇口“前港-中区-后城”的综合开发模式与港口、园区和城市良性互动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高度契合,既体现了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的思想,又突出了产业集聚、产业集群的发展理念,还符合港口与城市的地理空间演变规律。“前港”实质上是指港口经济。前港的发展主要着力于高端邮轮的运营。随着整个亚洲地区的邮轮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招商蛇口依托蛇口太子湾邮轮母港能够停靠22万吨级世界最大邮轮的优势,与“邮轮之王”美国嘉年华集团、云顶香港有限公司、意大利银海邮轮公司等进行战略性合作,将促进中国邮轮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同时也增强了邮轮母港对港区腹地的辐射能力,引导腹地区域产业升级和城市升级。“中区”的重点业务范围是园区开发和运营,本质是一种地产经济。“中区”是连接“前港”(港口)和“后城”(住宅和商业区)的纽带和主要载体。运用“园区+资本”的运营理念,招商局搭建了协同性、开放式的创新平台,以蛇口网谷、南海意库为代表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和8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营造有益于创新创业企业发展的营商环境,实现创新资源的集聚,发挥产学研融优势,推动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招商局还利用产融结合的产业结构优势,给投资者和创新创业者之间提供一个嫁接资本的平台,助力创新企业快速成长。“后城”是社区开发与运营。招商蛇口整体上市后,将自身重新定位为“城市综合开发和运营服务商”。在社区开发与运营方面,依托招商地产在住宅与商业地产里广泛的战略布局和品牌影响力,公司提出要满足城市生活的多元需求,重点聚焦精品住宅开发与社区运营、体验式综合体开发运营,着重培养健康地产、医疗地产和旅游地产,并适时进行海外拓展的目标。

三、“前港-中区-后城”模式在漳州开发区的成功实践

漳州开发区是蛇口模式的成功复制。建区25年来,漳州开发区逐步探索出了前港中区后城的发展模式,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在港口建设方面。开发初期只有崎岖的山路,海上交通只有依靠渔船。1995 年建成 3.5 万吨级的 3#多用途泊位,开辟了漳州开发区外向型经济的出海通道;1996 8 月国家交通部确定招银港区为首批对台直航试点口岸。经过开发配套阶段的建设,漳州开发区拥有了港口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条件。港口投资继续加大,港口建设逐步加快。新建成 4#5#两个 5 万吨级泊位、1 7000 吨级矿建泊位、1 个万吨级业主专用泊位,新增港口吞吐能力 237 万吨。全港吞吐量从 1997 年的 93.2 万吨上升到 2002 年的 257 万吨,累计吞吐量达 978.3 万吨。2002 1 月,招银港区正式对外籍船舶开放;2002 12 月,招银港区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对外开放一类口岸。随着漳州开发区的快速发展,港口建设也逐步加快。新完成 1#2#两个 10 万吨级集装箱泊位、1 个千吨级客货泊位、1 个滚装泊位及 6.1 M2的堆场、15 M2的物流仓储中心的建设,新增港口吞吐能力 250 万吨,同时开工建设 7#10 万吨级散杂货泊位。全港吞吐量从 2003 年的 406.5 万吨上升到 2005 年的 630.9 万吨。招银港区相继被批准为对金门货、客运试点直航。当前,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福建建设、漳州市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重大机遇面前,漳州开发区积极融入厦门湾发展,港口发展取得丰硕成果。漳州开发区累计已投入逾28亿元建成泊位16个,其中万吨级泊位11个,堆场面积达119万平方米,开通至美国、日本等国和台湾等地的货运航线近20条。2016年,漳州开发区港口货物吞吐量达2841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34.6万标箱,分别是2002年口岸对外开放时的14倍和53倍。目前,招银港区已经成为我国东南沿海最大的粮食、进口木材集散地,港区辐射范围覆盖闽南、闽西、粤东、赣南等地。

在新兴产业转型升级、创新产业园区发展方面,漳州开发区不断加强营商环境建设,吸引了以诺尔起重设备、中纺粮油、路易达孚、嘉吉集团等为代表的大项目前来投资。临港工业成为漳州开发区的主导产业之一,形成了交通机械制造、金属制品加工、粮油食品加工三大临港产业集群。在经济新常态下,作为厦漳同城化先行示范区,漳州开发区积极融入区域发展,实施“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战略,加快产业升级。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盘整,全力推进“智造”产业发展,着力打造文化旅游业、泛信息技术产业、大健康产业、智能汽车产业、临港产业“五大百亿产业集群”,积极融入招商局“互联网+产业”战略,打造“招商局·芯云谷”,吸引了华为云计算、腾讯云、美国EON Reality等多家知名企业先后签约入驻。

在城市社区建设方面,漳州开发区一直秉承生态开发的理念,在建设的过程中注重生态资源的保护与修复,坚持绿色发展。近五年来累计投入约3亿元实施12个边坡防护治理工程,改善山体面貌。目前已完成边坡复绿面积约32万平方米,在建边坡复绿工程面积超20万平方米。此外,漳州开发区还不断加快完善山海特色区域环境,先后投资建设了南太武山地生态园、南炮台公园一批生态休闲景观,一座集山海湖园、绿色生态、休闲度假等特色为一体的宜居城市正逐步显现。作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和福建省唯一入选国家北斗重大应用示范项目的城市,漳州开发区还以北斗导航技术为纽带,融合物联传感、地理信息、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打造“惠民、利企、易政”的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可对自然地质环境、护坡等进行实时安全监测,为应急减灾应用提供数据支撑,打造城市智慧安全屏障。

四、“前港-中区-后城”模式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成功实践

近年来,招商局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前港一中区一后城”的“蛇口模式”已成功在海外复制。“前港一中区一后城”发展模式率先在招商局在海外的第一个绿地项目一一斯里兰卡科伦坡国际集装箱码头项目复制成功,并升级为具有全链条商贸生态的“丝路释站”,继而开始在白俄罗斯中白工业园、吉布提自由贸易区等“一带一路”项目上进行推广。“丝路驿站”即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主要国家,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海港、空港、内陆无水港等核心交通枢纽为依托,集航运综合信息服务、商品展示交易、国际商品物流集散、跨境清结算、出口加工园区、跨境通关服务及营销网络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使之成为对内拉动经济发展,对外深化合作、促进贸易增长的重要抓手。 

以吉布提自由贸易区的创建为例,吉布提地理位置优越,但资源匮乏、经济相对落后。招商局集团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前港一中区一后城”发展模式,从建设多哈雷多功能港、吉布提自贸区,帮助吉布提实现了跨越式的快速发展。吉布提港原来只是一个100年前法国人建设的老港,港口设施旧、规模小、货物装卸运转慢。2013年,当得知吉布提政府要拿出6亿美元升级改造旧港时,作为多年港口建设的专家,招商局集团领导向吉布提总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新方案:“5.8亿美元,建一个新港口,由地主港变为运营港,接下来配套发展自贸区,将老码头改造成商业和住宅中心。形成前港、中区、后城的全方位立体发展模式,在吉布提打造一个新‘蛇口’”。招商局集团还邀请吉方相关人员开蛇口亲自考察,全面了解“蛇口模式”。201312月,招商局正式入股吉布提港集团。20148月,港口正式开工,20174月投入运营,5月成功举行开港仪式。新港口建成后,创造了3000个以上的就业岗位,并吸引了更多的国际投资,解决了当地经贸发展的瓶颈问题。在多哈雷新港竣工的同时,吉布提港口与自贸区管理局、招商局集团、大连港、亿赞普四家共同出资,开始筹建吉布提国际自贸区项目。吉布提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为自贸区企业提供了在税收、土地、劳工等诸多方面的优惠条件。园区将实行一站式服务,企业只需租赁厂房即可开展生产。其余如水电、维修、报关、注册、签证、法务等问题,可交由自贸区统一处理。自贸区还将规划建设商贸物流园以及出口加工区,涉及保税仓储、物流配送、商品交易、金融服务、包装生产、来料加工、汽车配件组装等产业,力图将自贸区打造成为产业集聚新基地、增强区域辐射力和影响力的新平台。自贸区的发展,也将有利于提高吉布提的国际竞争力。

五、“前港-中区-后城”模式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中的成功实践

粤港澳大湾区指的是由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是继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世界第四大湾区,也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由蛇口工业区发展而来的招商蛇口,成为招商局集团全面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将蛇口发展港口经济的成功经验运用到湾区经济中。从港口经济发展到湾区经济是一个必然过程。港口在发展初期,往往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其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较弱,随着大量人流、物流等在港口周边区域集聚,临港产业迅速发展,港口经济活动范围逐步向港区外拓展。受益于港口腹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日益增长的资金及物流需求,以物流、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开始集聚发展,从而推动湾区经济由临港产业向服务业转变,最后,湾区城市抓住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依托国际一流教育资源和湾区生态环境,大力开发高新技术和高科技产品,推动全球科技进步。在湾区经济的打造过程中,积累多年的港口经济发展和城市转型升级经验,招商蛇口将为践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贡献力量。另一方面,“前港-中区-后城”模式中三大业务板块在创建过程中,也将有利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开发建设。首先,发展邮轮产业,把蛇口太子湾邮轮港区打造成集邮轮、旅游、金融、商贸、物流等为一体的海上门户,有利于构建粤港澳邮轮经济圈,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举措。其次,通过推进产融互动、产网结合等关键领域的发展,以及对前海蛇口自贸区、太子湾项目、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一期等重大项目的开发建设,对于拓展招商蛇口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土地资源储备以及对于优化招商蛇口在香港和内地的业务布局等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六、创新体制机制和产业升级路径,优化“前港-中区-后城”模式的建议

面临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倡议和自贸区的战略机遇,“前港-中区-后城”模式亟待优化创新体制机制和产业升级路径,力图促进城市升级和产业协同,更好地推进“产、网、融、城”一体化发展。第一,在邮轮产业与运营方面,强化港口功能,建立水上客运中心,以邮轮母港为核心,发展邮轮口岸免税、配套商业地产开发、码头物业运营、岛际旅游资源开发等配套业务,全产业链介入邮轮产业,通过“船、港、城、游、购、娱”,建设以邮轮客运、文化创意、教育医疗、会议展览为特色,集商务公园、商务商业中心、游轮综合和滨海娱乐等要素一体化的国际社区,促使邮轮母港成为通连香港、走向世界的“海上门户”,在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二,优化体制机制,为产业和城市升级提供制度保障。招商局集团和招商蛇口要以蛇口网谷智慧园区为标杆,构建中央企业创新创业的示范基地,利用广东前海蛇口自贸区体制机制的创新优势,通过鼓励创新投入、建立容错机制、建立跟投和反向跟投机制等多种方式,扶持、引导、推动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动,努力将“网谷模式”复制到招商蛇口的园区开发与运营中,为中国城市的转型升级带来新活力。第三,在产融结合方面,通过搭建科技创新平台,设立互联网投资基金和互联网孵化器,为创新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给投资者和创新创业者之间提供一个嫁接资本的平台,助力创新企业快速成长。第四,在园区、社区开发与运营方面,形成立体的产业园开发理念,创建立体多元产品体系。借助“一站式服务平台”及智慧园区的建设,实现创意+、地产+、金融+、互联网+的产业规模群聚和升级发展,开发运营主题特色产业园区。在产品体系构建上,深化对客户家庭生命周期的研究,推进标准化产品体系的研发与应用;通过多产品、多业态、体系化的开发和运营,形成租售并举的均衡发展模式。第五,在招商局已形成的在全球五大洲16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运营30多个港口的港口布局模式下,继续推动“前港—中区—后城”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度融合,实现航、港、产、城联动,以港口带动产业园、物流、海工、金融等业务“雁型出海”。


[1] 郭信昌、刘庆珠:《入世后的港口经济》,《港口经济》2002年第1期。

返回

上一篇:晚清新式企业中的股份制分析——以轮船招商局为中心

下一篇:轮船招商局与国际航线的开拓(1873-1884):一带一路的近代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