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下的国有企业地位再审视(2002——2012)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    武力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肖翔

摘要:经济全球化在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让中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经过改革与调整之后的国有企业,逐步集中在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大型集团公司,在国家“走出去”战略中起着重要作用。从近十年的发展来看,我国国有企业“走出去”驱动因素主要集中在“资源寻求型”和“市场寻求型”。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国有企业更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国有企业“走出去”已成为推动中国延伸价值链的重要力量,将在我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如何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的规模优势,通过建立混合制经济进一步推动国家“走出去”战略,成为未来中国发展道路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有企业;走出去;价值链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低成本优势,吸引大量外资流入,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推动了经济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又被锁定在国际价值链的低端。单纯的“引进来”难以真正占有国外稀有资源,提高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尤其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后,面对低成本优势逐步失去,旧有参与全球化模式如果不进行调整,中国极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政府提出了“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国有企业成为实施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排头兵。

中国的国有企业存在的客观条件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公有制企业不同。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公有制是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之上建立的,并且是与商品经济不相容的。马克思曾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取消,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268F[1]而中国当前国有企业是在市场经济与全球化的基础上运行的,面临着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作和竞争。马克思曾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放,到处建立联系”。269F[2]资本的逐利性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着强烈的资本输出的动力。正如列宁所说“对自由竞争占完全统治地位的旧资本主义来说,典型的是商品输出。对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最新资本主义来说,典型的则是资本输出”。270F[3]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时期,垄断资本输出的动力更为强劲。而且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相结合,在国家的参与、支持下使生产和资本走出国界,通过跨国公司的方式,占据了世界经济价值链的高端。中国国有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势必面临和雄厚的国际垄断资本激烈与复杂的竞争。

当前西方经济学中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也有许多研究,但这些研究侧重经济因素的考察,而忽略了大国之间的政治博弈,对中国国有企业在“走出去”战略中的作用与特点难以做出合理的解释。Wells1983)提出了小规模技术理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优势是特定技术的小规模生产,起到对发达国家生产的“拾遗补缺”作用。Lall1986)提出了技术地方化理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具有规模小、劳动密集的特征,创新活动中产生的技术在小规模生产条件下会具有更高的效益。虽然上述理论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落后国家企业向发达国家投资的原因,但中国“走出去”战略远不是对发达国家的“拾遗补缺”,而是为了抢占世界经济制高点,改变国际分工中附加值低的产业链地位。邓宁(1986)提出经济发展和对外投资的动态理论框架,他认为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与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例关系。但邓宁的理论没有考虑到后发国家对外投资过程中会与先发国家产生激烈的竞争。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在“走出去”过程中,势必与国际垄断资本进行激烈的竞争,而国有企业特殊的地位在竞争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推行“走出去”战略十年来,也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对“走出去”战略的制度形成与演变271F[4]、影响因素272F[5]、绩效273F[6]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也有学者强调对外投资中母国特定的“国家优势”对本国企业参与对外投资的重要作用。274F[7]这些都对认识中国“走出去”战略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对于国有企业在“走出去”中的重要角色和贡献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梳理国有企业“走出去”的历史进程,从大国的角度剖析国有企业“走出去”与全球化的关系,不仅可以丰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认识,而且对认识中国发展道路有着重要意义。

二、经济全球化与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

1、经济全球化的两面作用

1978年中国逐步融入全球化的浪潮,凭借廉价劳动力、压低要素价格等措施推动了中国大规模出口,并且吸引了大量外资。在改革开放30年中,1978 2007 ,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 %; 同期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7.4 %; 吸收外资年均增长17.1 %275F[8]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有效的推动了我国经济增长,2002年我国人均收入首次超过1000美元,进入下中等收入行列;2007年突破3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中国外汇储备也屡创新高,2006年外汇储备达到8537亿美元成为世界最大外汇储备国,2010年更高达28473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目前仍稳居这一位置。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大,旧有的参与全球化的方式也面临着许多潜在的问题。尤其是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后,这种模式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在改革开放初期,面对我国技术水平较低、资本不足的客观情况,我国更多采取“引进来”,即用“市场来换技术”的措施。外资企业更多将加工制造阶段放在中国,核心技术并为真正转入我国。中国出口导向型的企业也集中在“三来一补”,采取“两头在外”(即设备和销售在国外,加工在国内的经营模式,价值分布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橄榄型”的特征这种开放模式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改革开放初期有效弥补了我国资本的不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技术、管理的进步。但从国际分工的价值链来看,我国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部(加工代工阶段),价值附加值较低。

由于我国未能建立品牌、控制核心技术,使得我国一些行业甚至出现了“悲惨增长”。以纺织业为例,1994 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总额为202.3 亿美元, 2007 年增加到1150.7 亿美元, 增加了约468.8%, 平均年增长速度为14.3%。但在纺织服装出口高速增长的同时, 其平均单价却在不断下降, 1994年纺织服装出口的平均实际价格是0.75 美元, 2007 年下降到0.48 美元, 仅为原来的64%, 呈现出“量增价跌”的典型特征。276F[9]从汽车行业来看,合资企业采取的都是成熟的车型引进、在发动机、变速箱等加载方案上,合资企业几乎没有什么变动的余地,不外乎直接引进产品,或引进图纸本地化生产。在我国实力雄厚的三大轿车合资企业在轿车的研发上几乎无所作为,以至于中国装有ABS的轿车已经数以百万计,但并不拥有ABS的设计能力。277F[10]

中国是一个大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又尚未完成,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资源、能源等基础原材料的需求不断提高。但中国资源、尤其是人均资源又明显不足。我国人均拥有石油、天然气的数量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81/20。在已探明的45种主要有色金属资源中,中国人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278F[11]这种矛盾,让中国能源、资源供求紧张。1993年开始,中国就由石油净出口国变成石油净进口国。截至2008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国。据统计,2000——2009年,中国原油消费量由2.41亿吨上升到3.88亿吨,年均增长6.78%,原油进口量由5969万吨上升至1.99亿吨,在2009年首次超过了50%的警戒线。279F[12] 中国是钢铁生产大国,而由于自然资源不足,使得许多矿产品需要进口,受到国际自然资源价格的影响较大。例如2004年,许多矿产价格创多年最高。20041-11月,全球粗钢产量9.452亿吨,全年产量首次突破10亿吨,其中中国粗钢产量同比增长22.1%,占亚洲一半、世界的1/42004年初,控制全球80%铁矿石贸易量的三大铁矿石生产公司——淡水河谷公司、里奥廷托公司和BHP比利顿公司都宣布,把2004/2005财政年度生产的主要铁矿石产品价格提高18.62%。这3家公司还相继把产量提高了9%左右。280F[13]由于国际垄断资本控制了供给方,给中国发展带来消极影响,也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安全。

如何转变旧有的参与全球化的模式,提升国家竞争力,促使中国向产业链附加值高的上游和下游攀升,成为未来中国面临的重要任务。

2、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

国有企业是政府干预经济、参与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90年代中后期,我国国有企业曾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亏损,在这一时期我国进行了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国有经济集中在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行业,并且组建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集团公司。

90年代末期通过整合,我国完成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通信、中国联合通信和中国卫星通信四大电信公司的重组;分离重组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集团的主营业务和非主营业务,成立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并成功在境外上市。281F[14]经过国有经济的改革与调整,我国国有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2年,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700多亿元,较上年增长了32.7%。其中石油、石化、电力、电信等行业利润超百亿元的6家大型骨干企业共实现了1844.2亿元,占全部国有企业利润总额的48.7%,占全部中央企业利润总额的62.4%,占中央监管196家企业利润总额的76.7%282F[15]国家电力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信等大型国有企业跻身世界500强。国资委2003324日成立,着力打造了一批中央企业。经过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中央企业80%以上的资产集中在石油石化、电力、国防、通信、运输、冶金、机械等行业,承担着我国近全部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提供了所有的基础电信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发电量占全国的50%多,民航运输周转量约占全国的80%,水运货物周转量占全国的89%,汽车产量占全国的48%,生产的高附加值钢材约占全国的60%,生产的水电设备占全国的70%,火电设备占全国的75%283F[16]

2011年在我国500强企业中,国有企业的总利润是民营企业总利润的5.15倍。而在2012年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内地73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有68家是国有企业,42家是中央企业。中石化、中石油、国家电网进入前十位,分别居于567位(参见表1、表2)。经过调整之后,中国国有企业集中在国民经济关键领域,逐步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的国有企业承担着与国际垄断资本竞争,提升中国国家竞争能力的重要的历史使命。

1   2011年中国企业500强情况

2011年营业收入额

2011年资产额

2011年利润额

总和

310家国有企业

36.77万亿

116.73万亿

1.75万亿

190家民营企业

8.14万亿

13.43万亿

0.34万亿

国企/民企

4.52

8.69

5.15

平均

310家国有企业

897.9亿元

4937.83亿元

56.45亿元

190家民营企业

579.8亿元

1121.27亿元

17.89亿元

国企/民企

1.55

4.4

3.15

资料来源: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家协会编:中国500强企业发展报告.2012》,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

2  中国内地国有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情况

2003

2005

2009

2012

进入世界500强数

14

15

35

73

其中中央企业数

7

10

24

42

国有企业数量

14

15

34

68

中石化

54

31

9

5

中国石油天然气

52

46

13

6

国家电网

46

40

15

7

中国工商银行

243

92

54

中化集团

270

287

170

113

资料来源:根据《财富》杂志数据整理。

三、国有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形成和推进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让我国全球价值链向附加值高的上游和下游延伸,就需要打破我国国际分工的不利地位。而企业“走出去”成为我国重新参与全球价值分工的重要手段。早在1997年,中共中央十五大上就曾提出:不仅要积极利用外资,也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国内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到国外投资办厂,利用当地的市场资源。20003月,全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把“走出去”战略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随着2002年进入WTO,我国更加快了“走出去”的脚步。经过调整的国有企业,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和特殊的地位,成为推行“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力量。从我们国家“走出去”的实践来看,“资源寻求型”和“市场寻求型”是这一时期国有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动机。从下面一些案例中可以看出:

1、资源寻求型

由于我国是一个工业化大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尤其是2002年后我国重化工业的重启更加剧了我国能源与资源等基础型战略物资的短缺。如何保证资源、能源的生产安全,我国以中石油、中石化为代表的中央企业成为了“走出去”的排头兵,进行了一系列收购行为。

中石油2005年获得加拿大当地法院正式批准,以41.8亿美元的收购总价成功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改写了中国公司海外并购的最新纪录。284F[17]此次竞购PK公司成功,中石油可获得5.5亿桶原油储备。至此,中国石油在该国所拥有的总石油储备超过10亿桶油当量,相当于哈萨克斯坦石油总储备的2.5%。对于中石油来说,一举增收了6%的原有产量,这是一个超越10年的大跃进式的胜利。因为,即使在产量空前提高的2004年,中石油的原有开采增值率也仅为0.5%285F[18]

2006620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与俄罗斯国有石油公司(“Roseneft”)结成合作伙伴,以近35亿美元买进英俄合资企业秋明——英国石油公司的子公司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96.86%的股份,随后又经手将该公司51%的股份卖给俄罗斯国有石油公司。通过这次收购,中国本土企业终于在俄罗斯的石油生产领域谋得一席之地。286F[19]

2、市场寻求型

我国告别了短缺经济,我国企业面临国内市场过剩的问题,开辟海外市场,寻求新的增长点成为我国国有企业“走出去”的重要驱动力量。

例如早在2003 年,京东方科技集团公司( 000725. SZ)斥资3. 8 亿美元,吞并韩国现代 TFR 液晶面板业务有关的资产,这个收购完全以现金支付。287F[20]2007214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宣布完成收购米雷康姆(Millicom)所持有的巴科泰尔(Paktel88.86%的股份,共耗资2.84亿美元。巴科泰尔建立于1990年,是巴基斯坦第一个开展业务运营的移动通信运营商。288F[21]2007年中国一重与韩国现代制铁公司签订了向其出口5米宽厚板轧机的供货合同,实现了我国宽厚板轧机主机出口零的突破。同年前10个月,中国一重签订的出口合同总额超过2亿美元,为2006年同期的5.4倍,产品出口呈现出喜人态势。289F[22]

2002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仅仅为27亿美元,但到了200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则达到256.1亿美元,增长了848.5%。但在中国国有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受到西方大国的政治干预。例如,2004年中国五矿集团并购加拿大诺兰达公司的收购行动,由于加拿大政府的政治干预而失败;2005年,中海油收购美国尤尼科石油公司的行动也由于美国布什政府的干预而败北;2009年,中国铝业增资力拓失败甚至一度牵扯出“间谍案”,引起了中澳关系的紧张,最终涉及195亿美元的力拓案,几经沸沸扬扬,仅仅以1%的分手费而告终。中国对非洲等国家的投资也被西方社会视为“新殖民主义”受到诟病。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国有企业“走出去”

在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发达国家经济下滑,而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企业原有依靠出口扩展海外市场的战略受到打击,外贸出口自200811月以来经历大幅下降,2009年贸易全年出口1.2万亿美元,比2008年下降16%。“走出去”成为中国后金融危机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中国国有企业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进行了新一轮的大规模海外并购。而这次大规模的并购更多集中于对发达国家的并购,提升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以鞍钢为例,2007年鞍钢出资2.51亿元人民币,收购金达必公司12.94%的股份;200924日,鞍钢进一步收购其24%的股份,加上已有的股份共占有其36.25%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200711月鞍钢与目前全球最大的独立钢铁贸易公司英国斯坦科共同成立了鞍钢西班牙有限公司,将合资这一模式引进海外营销网络建设。2008109日,鞍钢又与意大利维加诺公司签署协议,收购该公司60%的股权,在地中海旁建起了海外钢材加工基地。2010年,根据鞍钢与美国钢铁开放公司的合作协议,鞍钢将在美国投资兴建5个工厂,其中首家工程将设在米西比比州。首次在美国办钢厂。290F[23]

希腊政府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经济陷入泥潭。财政赤字2009年高达12.7%。为降低财政赤字,希腊政府将出售国有铁路、自来水、邮政、赌场、能源和电信等企业的股权;并出让雅典国际机场、港口的经营权。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抓住这一契机,于20081125日,以43亿欧元(约55亿美元、375亿人民币)取得了希腊最大港口比雷埃夫斯港为期35年的特许经营权。而比雷埃夫斯港是希腊第一大码头和东地中海重要港口,2007年集装箱吞吐量就达137万标准箱。291F[24]

中海油2005年曾在美国政府干预下收购加拿大Nexen尼克松)石油公司失败。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尼克松公司经营状况不佳。2012年中海油凭借雄厚的实力以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尼克松公司,并承担该公司约43亿美元债务。依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规则计算,截至20111231日,尼克松拥有9亿桶油当量的证实储量及11 .22亿桶油当量的概算储量。收购成功之后,中海油的总产能至少能提高20%292F[25]这次收购不仅成为中国在海外最大的收购案,也成为加拿大自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金额外资收购案。

在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等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凭借强大的资本,抓住历史机遇,积极“走出去”拉动了我国对外投资的大幅增长。2011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为685.8亿美元,同比增长14%2011年,包括金融业在内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达746.5亿美元,同比增长8.5%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国有企业仍占55.1%293F[26]从企业层面来看,在海外收入超过300亿元的企业中,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成为海外收入的前三名。分别达11177.57201.23819.9。而海外资产最大的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海油等中央企业海外资产超过1000亿元。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2011年海外收入占2011年营业收入比重的46.9%;海外资产比重则达36.6%。(参见附表34

3  2011年中国内地企业年收入超过300亿元

国内500强排序

公司名称

2011年营业收入(亿元)

2011年海外收入(亿元)

海外收入增长率

海外收入占比(%

企业类型

2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23812.8

11177.5

51.7

46.93904

央企

1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25519.5

7201.2

49.2

28.21842

央企

13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4589.5

3819.9

37.1

83.23129

央企

10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4882

2018.4

46

41.34371

央企

4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039.3

1415.9

17.6

69.43069

民营企业

71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1510.0

1277.6

156.3

84.60927

民营企业

54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

1861.7

1210.1

41.8

64.99973

央企

55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

1830.8

1082.4

41.2

59.1217

民营企业

22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3113.2

951.1

39.5

30.55056

央企

19

中国五矿集团公司

3524

951.0

54.6

26.98638

央企

145

珠海振戎公司

757.5

756.4

50.1

99.85479

央企

27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

2790.3

751.8

41.5

26.94334

央企

60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1682.4

701.3

-0.2

41.6845

央企

38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

2220.9

683.3

33.5

30.76681

央企

20

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

3189.8

612.7

-6.6

19.2081

央企

8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5276.1

598

7.1

11.33413

央企

21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3162.5

526

80.2

16.63241

央企

56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1828.9

515.1

28.2

28.16447

央企

资料来源: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家协会编:中国500强企业发展报告.2012》,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年版,第20页。

4  中国内地海外资产超过1000亿元企业

国内500强排序

公司

2011年资产(亿元)

2011年海外资产(亿元)

海外资产增长率(%

海外资产占比(%

企业类型

8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18300.7

27737.4

23.9

23.44652

央企

4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54768.7

7859.1

56.7

5.077965

央企

2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30278.8

6665.3

28.2

22.01309

央企

1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17453.1

6386.9

22.2

36.59465

央企

40

交通银行股份公司

46111.8

3348.2

37.9

7.261048

央企

20

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

32770.5

2788.8

41.1

8.510093

央企

10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7185.3

2038

12

28.36346

央企

13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2581.9

1774.4

10.9

68.72458

央企

54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

3287.3

1659.6

8.0

50.4852

央企

35

中国铝业公司

3966.2

1204.2

0.3

30.36156

央企

资料来源: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家协会编:中国500强企业发展报告.2012》,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年版,第22页。

五、国有企业“走出去”的几点思考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为争夺自然资源,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认识国有企业“走出去”,结合中国的大国特点,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

1、国有企业“走出去”是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后,发挥大国优势,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手段。从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上来看,当工业化推进到中后期,为开拓更广泛的市场、在全球范围内运用更广泛的资源,各国政府都曾积极推进资本输出。例如美国、日本在历史上都有大规模的资本输出。1969年美国跨国公司生产的商品总值就超过了除美国和苏联之外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目前,日本的真实国力是其本土GDP2.58倍,即其海外利益是其国内产值的1.58倍。294F[27]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2010年已经达到世界经济总量排名第二。在这个大背景下,推动“走出去”战略也是有经济发展共性的。但是作为后发国家中国的“走出去”战略又和美国、日本等先发国家的资本输出的环境有较大差距。由于与西方大国意识形态的差距、大国利益差异等因素,导致中国“走出去”不仅仅面临激烈的经济的竞争、还面临许多政治因素的干扰,情况更为复杂。经过战略调整后的国有企业拥有雄厚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技术水平,并且获得政府强有力的支持,理应肩负中国经济“走出去”的重要角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在未来全球化进程中,国有企业应当继续肩负与国际垄断资本竞争的重要角色,在涉及国家经济安全、国民经济命脉战略的关键领域与国际垄断资本抗衡,充分发挥中国大国优势,获取竞争的制高点。

2、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在“走出去”中形成大国的竞争优势。借助规模经济的优势,国有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已经位居世界500强的第567位,成为世界性的企业巨头。但是从生产效率来看,依旧与西方巨头公司存在较大的差距。与意大利电力公司相比,中国电力公司的营业收入是它的234%资产是它的159%;但利润仅是它的98%;人均利润连5%都不到。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与荷兰皇家壳牌公司相比,营业收入是它的81%、资产是它的80%;但利润仅是它的30%;人均利润不到3%2011年盈利和持平的非金融类境外企业占77.6%,亏损企业占22.4%。央企设立的近2000家境外企业中,盈利和持平的占72.7%,亏损的占27.3%,仍然低于平均水平。国有企业在“走出去”之后,要能与世界巨头公司长期激烈竞争,单纯依靠规模优势是难以持续的,亟需提高自身经营效率。进一步深化大型国有企业改革,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释放改革红利,对未来提高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形成大国竞争优势有着至关重要作用。

3、在"走出去"过程中,国有企业和其它所有制企业应当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混合制经济,提升大国产业链的附加值。国有企业资本雄厚,具有规模优势。但是从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500强比较来看,国有大型企业的经营效率与民营企业有着一定差距。国有企业500强的资产利润率、人均利润、平均研发强度等指标都逊于民营企业500强的水平(参见表5)。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中国民营经济也积累了大量的资金、人力与技术。但是民营经济更多寻求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的,维护国家安全、承担大国崛起的战略意图并不是它们的职责和目标;另一方面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际垄断资本不仅资本、技术力量雄厚而且受到国家的支持,作为后发国家中的民营经济单纯依靠自身的力量难以和国际寡头进行竞争。而且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蕴涵着巨大的政治、经济风险,民营企业更难以面对这些风险。未来更好实现“走出去”应当更好的将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的优势结合起来。正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所指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未来“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的国有企业和其它所有制企业应当相互融合。通过发展混合制经济,增强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建立更加灵活的机制,提高企业效率。而且在保持国有企业控制力的基础之上,不仅集体经济、民营经济可以入股;合资企业、外资企业也可以入股,这样更有利于中国企业规避政治风险,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5  2011年中国企业500强按所有制经济效益与效率

所有制

收入利润率(%

资产利润率(%

资产周转率(次/年)

人均营业收入(万元)

人均利润(万元)

平均研发强度(%

500

4.67

1.61

0.34

148.83

6.95

1.33

国有

4.77

1.50

0.31

145.57

6.94

1.23

民营

4.22

2.56

0.61

165.6

6.99

1.81

注:平均研发强度等于填报研发数据的企业研发投入之和与其营业收入之和的百分比。

资料来源: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家协会编:中国500强企业发展报告.2012》,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

4、国有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应当注重技术回流,促进中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我国虽然是一个制造大国,但远不是制造强国。虽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但核心技术依旧控制在外国企业手中。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要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收入国家,亟需推动大国的自主创新。通过企业“走出去”,获得技术回流,成为技术进步较快捷的方式。国有企业“走出去”更多集中在“资源寻求”和“市场寻求”上,更多通过资本优势与国际垄断资本竞争。从长期来看,要实现大国向强国的提升,技术进步是重要途径。在“走出去”过程中国有企业应当更加注重利用雄厚的资本在世界优势地区建立研发中心和研发机构,整合全球优势资源,分享研发的资源并且通过人才引进等手段,提升资助创新能力。还应当注重通过子公司本土化传导机制,通过在世界技术水平优势地区建立子公司或者进行企业收购,促进技术溢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雄厚的资本以创建海外研发中心等形式,形成海外资源共享与回流。通过子公司本土化的方式,形成技术外溢,促进企业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从中国实践来看,万向集团、联想集团等大型非公有制经济在海外投资促进技术回流方面走前列。中国国有企业已具备较强的技术水平,在“走出去”过程中更应当促进技术回流,提升中国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远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295F[28]在未来“走出去”过程中,中国应当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在国有企业参与下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混合经济,打破中国当前价值链低端的不利地位,推动中国迈向高收入国家。

(作者:武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大学博士生导师;肖翔,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1] 徐崇温,《当代资本主义处于什么发展阶段》,《红旗文稿》2005年第9期。

[2] 郭飞,《马克思列宁的资本输出理论与当代国际投资》,《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6期。

[3] 程恩富、胡乐明,《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开放策论(下)》,《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第5期。

[4] 周怀峰,《OFDI 怎样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第11期。

[5] WellsL T.,Third World Multinationals: The ise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M],CambridgeMass: MIT Press1983

[6] LallS.,The New Multinationals  : the spread of Third World enterprises M],Chichester [West Sussex] New York : Wiley, c1983.

[7] DunningJ H.,TheInvestment Development Cycle and Third World MultinationalsMultinationals of the SouthLondon: FrancisPorter,[M],1986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3]《列宁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626 页。

[4] 李平,《走出去战略:制度形成与改革展望》,《国际经济合作》,2008年第5期;张燕生:《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国际贸易》2011年第8期。

[5] 李卓,《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国际化战略选择:针对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模型分析》,《世界经济》2006年第11期,黄速建,《中国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1期。江小涓,《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更均衡合理地融入全球经济》,《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张建红,《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制度障碍研究》,《经济研究》2010年第6期。

[6] 李杰,《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国际化战略选择:针对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模型分析》,《经济研究》2010年第5期;顾露露:《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了吗?》,经济研究2011年第7期。

[7] 裴长洪,《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特定优势》,《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7期;裴长洪,《国家特定优势:国际投资理论的补充解释》,《经济研究》2011年第11期。

[10] 赵增耀:《产业竞争力、企业技术能力与外资的溢出效应》,《管理世界》,2007年第12

[11] 马振岗甄炳禧:《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第2页。

[12] 李桂芳:《中央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报告(2010)》,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第41页。

[13] :《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4期。

[14] 章迪诚:《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编年史》,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 年,第555-556页。

[15] 章迪诚:《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编年史》,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 年,第604页。

[16] 白天亮:《风帆正举看国企》,《人民日报》20071219日。

[17] 李桂芳:《中央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报告(2010)》,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125

[18] 李桂芳:《中央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报告(2010)》,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131

[19] 丁友刚主编:《中国企业重组案例》(中央企业专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4页。

[20] 本课题组:《关于走出去战略的文献综述》,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第60期。

[21] 张纪刚, 张金鑫主编:《中央企业并购重组报告(2010)》,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第74页。

[22] 李桂芳:《中央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报告(2010)》,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211

[23] 参见李桂芳:《中央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报告(2010)》,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第168169页。

[24] 李桂芳:《中央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报告(2010)》,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270-271

[25] http://news.hexun.com/2012-12-09/148832517.html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

[27]邢厚媛李志鹏:《“走出去”营造新优势》,《中国商务出版社》,2011年,第1页。

[28]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4页。

返回

上一篇:民营化对阳明海运战略创新的局限分析

下一篇:招商局所属各保险公司考:兼论招商局的金融保险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