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局与香港最大修船厂

 
——友联船厂年均修船三○五艘次名列世界前茅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的航运事业开始快速成长,来港的国轮日益增多,维修任务日趋繁重。当时本港的船舶维修主要由外资或华资船厂承担,修理费用较高,亦难以保证船期,为使国轮维修能够做到优质、低价、及时,招商局遂决定自行筹建船厂。
  1964年2月,招商局投资的友联机器修理厂有限公司成立,即现在的友联船厂的前身。当时,只是一个只有30余平方米的作坊式小厂。建厂之初,船厂克服了地域狭小,交通不便、设备简陋等不利因素,勤俭办厂,边开工、边建设,坚持“为祖国远洋船队服务”的宗旨,同时热忱为中外各船公司维修船只,基本上做到了开价低、修船质量好、速度快,为国家节约了开支,也博得了本港船商的好评。
  随着中国远洋船队的不断扩大,船舶维修量也日渐增加。由于当时我国远洋船队机型复杂,配件型号各异,在内地寻求零配件或进口外国零配件困难重重。当时国内船厂修理一艘岁修船船期长达2-3个月之久,严重影响船舶的营运效率,从而不能满足远洋船队的修理需要。而香港是一个自由港,购买设备便利,且技术先进、信息灵通,费用低廉,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内船舶到友联船厂维修,友联船厂的业务和规模因此得以蒸蒸日上。除修船外,还兼造拖轮、驳船、交通船等小船,业务得到了较均衡地扩张。为了将友联船厂建设成中国远洋船舶的修船后勤基地,招商局适时激活了友联新厂建设计划。
  1979年,港府正式批出青衣岛南湾11.6公顷的土地,用于建设友联新厂。经过两年的施工,至1981年底,青衣新厂建成投产。至此,连同荔枝角老厂,友联船厂共占地面积12.4万平方米,建成厂房、仓库、办公楼、宿舍等10余栋,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码头岸线总长583米,各种大型机械设备1OO余台(套),各种作业船舶近40艘。至此,友联船厂的规模及业务量均居香港修船业之首。1984年,友联机器修船厂有限公司更名为友联船厂有限公司。
  80年代以后,世界航运市场开始由繁盛掉头回落,致使船舶修理业大受冲击,香港数百家船厂面临困境。友联船厂审时度势,抓住中国近海石油开发的有利时机,积极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在香港率先开创了石油钻井平台的修理业务。 1983年,经过激烈竞争,友联船厂夺得了中国海洋石油公司的“南海一号”自升式钻井平台的检修合同。由于,“南海一号”桩脚长、宽度大,无法驶入香港各船厂的船坞,平台水下桩脚的检修十分困难,包括友联船厂在内的整个香港修船业从未承接过这类自升式钻井平台的修理业务。面对这一巨大难题,友联船厂技术人员和工人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发挥聪明才智,成功地创造出沉箱胎架替代桩脚法,将椿脚箱安全可靠地提升到水面以上,在不进坞的条件下,可以对平台的全部水下部位进行检修。“南海一号”检修后,质量达臻上乘,完全符合中国船舶检验局和美国船级社的要求。经过此役,友联船厂开创了香港修船业检修大型海上石油勘、采设备的先例,获得了宝贵经验。此后,友联船厂又采用“双半潜驳替代宽度浮坞”技术修理半潜式钻井平台“南海二号”,克服了没有合适宽度的船坞进行坞修的困难,不仅为友联船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在亚洲地区开创了半潜式钻井平台进坞新方法,填补了半潜式钻井平台在中国南方地区无法坞修的空白,使友联船厂在香港乃至亚洲太平洋地区修船业中的影响力进一步得以提高。迄今为止,友联船厂共完成修理钻井平台共22艘次。1989年友联船厂根据修船市场发展趋势,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兴建了蛇口分厂。 1994年在大屿山又兴建了阴澳厂。1995年在漳州开始筹建漳州分厂,并于1996年将“友联四号坞”迁移至漳州分厂,开始形成了另一个修船基地。至此,友联船厂在中国华南、东南地区的修船战略布局基本形成,成为不仅在香港地区,而且在南中国地区修船行业中的一个主要竞争者。
  友联船厂自1965年以来,共承修大小船舶10374艘次,年均修理305艘次,而其中的1989年至1998年十年间,共修理船舶4599艘次,年均修理459.9艘次。修船艘数方面,友联船厂在亚洲乃至世界修船厂已名列前茅。(浦明)
 
                                                
(原载于2002年12月19日《CHINADAILY HONGKONGEDITION》)
返回

上一篇:招商局与粤港经济一体化

下一篇:晋身香港油轮船队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