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局与希望之窗

   
  1984年初的南方之行,使一直深深地思考着中国该走一条什么样发展之路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决心更加坚定了:中国必须走改革开放之路,实行开放政策,不能收,而是放。他明确提出,要办好经济特区,并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招商局蛇口工业区,自然义不容辞地担起了这个“窗口”的作用。
  蛇口工业区的窗口作用,首先表现为她最早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可以说,有许多外资财团、工商界朋友甚至一些国家的政要,就是通过蛇口工业区而开始认识和了解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1980年1月15日,招商局举办纪念香港招商局起义30周年盛大庆祝活动,席间散发了《香港招商局深圳市蛇口工业区投资简介》。散发这样的简介,在建国以来还是第一次。一经公布,立即在国内外,特别是在香港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香港报刊和电台争相报道,工商界人士对此则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前来索取投资简介和商谈投资者空前踊跃。其中,既有港澳华侨商人,也有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商人,还有一些国家驻香港总领事和商务专员等。捧着这样的一本还散发着油墨香气的投资简介,许多人一方面在为一个新的投资机会而激动时,一方面也敏锐地察觉到那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正在开始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带着许多向往、憧憬,当然还有一些疑虑,许多商人开始踏上这块开放的国土,寻找发展机会。仅据1980年统计,前往蛇口工业区参观或洽谈生意的就有美国、日本、英国、西德、澳大利亚等18个国家的客人和港澳同胞l300多人。招商局利用身处香港的特殊地位与方便条件,通过各种场合,包括召开记者招待会、各种节日的大型招待会、放映蛇口纪录片和印发资料等,不断向香港、向世界的人们宣传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和建立经济特区政策。随着蛇口工业区建设的开展,许多迫切想了解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人们都络绎不绝地来到这片不足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希望通过这块热土来探视和预测其背后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正在发生和将会发生什么。英国国会议员来了,港督来了,西德经济部长来了,美国大通银行董事长来了,丹麦外交部长来了,新加坡总理来了……,一直关注着国内发展的海外知名华人杨振宁博士来了,香港实业家包玉刚来了……一时间,蛇口贵宾盈门,热气腾腾的蛇口让他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践,看到了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
  蛇口工业区的窗口作用,还表现在她是“窗口的窗口”。蛇口工业区先行一步积累起来的经验,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经济特区的创办和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1984年3月,中央和国务院在北京联合召开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研究部分沿海港口城市如何进一步开放的问题,蛇口工业区介绍了经验。这些经验引起了与会者浓厚的兴趣,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深圳蛇口的经验有着普遍意义,值得在各特区推广。4月,谷牧在深圳再次强调:“香港招商局开发蛇口工业区的经验值得重视,蛇口坚持改革的经验应当在特区普遍推广”。1985年,广东省委又专门组织力量,总结了蛇口工业区的建设经验并大力推广。厦门、汕头、珠海等许多经济特区都从蛇口建设经验中吸取了许多有益的东西。蛇口试行的许多制度,如干部招聘制、养老社会保险制、基建招标制等等后来都在全国得到推广,蛇口提出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口号后来也在全国广为流传。
  1984年9月30日,时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为《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全面介绍蛇口建设经验的一书题写了书名《希望之窗》,给了蛇口工业区一个形象而又恰当的评价。(李亚东)
 
 
返回

上一篇:招商局与辛亥革命

下一篇:招商局与五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