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太平天国

来源:《山西大学学报》198502

 

江地

  一九六一年(咸丰十一年)的秋天,当曾国藩的湘军在长江上游占领安庆,节节向东推进的时候,长江下游的上海地区中外反动派,正被李秀成部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大有朝不保夕之势。自从上年两江总督何桂清弃守常州,逃回上海后,苏南地区就陆续被太平军占领,等到这年前半年,清廷在整个苏南,只剩下镇江、上海、宝山和松江四座孤城了。这时,江苏巡抚薛焕虽有川兵、广勇数万之众,但尽皆乌合,见敌即溃,哪里是太平军的对手!这些清军每月糜饷廿余万,但却抢劫洋船,酿成巨案,而这个巡抚在上海偏隅自固,日享安福。苏沪杭地区是东南各省最富庶的地带,地主、官僚和买办也特别多,这些人物禁不住革命风暴的袭击,纷纷向上海逃难,据说这样的难民达十余万人,上海便成了他们丛集的孤岛。所谓自苏常失陷;各县镇市,流离转徙,萃于上海一隅。又为西洋各国交汇之所,人民如海,财货如山,中外商贾文武员弁,肩摩击,昼夜喧阗,地少员多,人浮于事。(查覆江浙抚臣及金安清参款摺,曾国藩全集,二册,四三八页)正是指这种情形。这些人物十分恐惧,不得不连忙商量对策,以卫保上海,保卫他们的生命财产,对抗太平天国的攻势。于是,以江苏巡抚薛焕,署理藩司吴煦,上海道应宝时,团练大臣庞钟璐等为首,与逃难的土豪劣绅们想出以下两个对策来。

  对策之一,是编练所谓常胜军

  原来,早在一八六年(咸丰十年)签订北京条约的宴会上,法国公使葛罗、俄使伊格那耶夫,就曾向清廷恭亲王奕表示,愿意出洋兵助战,以迅速打败太平天国,维护列强在华权益。事后,咸丰皇帝谕令江南大吏们就此发表意见覆奏,前线将领们的态度却很不一致。曾国藩首先赞成,认为借助夷兵,事属可行。袁甲三坚决反对,认为有害无利,必不可行。薛焕则建议雇佣印度兵,以华尔(F·T·ward)和白齐文(H·A·Burgevine)为队长,以防卫上海。到一八六二年(咸丰十一年)冬天,集在上海的逃难人群,再度通过薛焕,派人由海道赴京,奏请中外联合防卫上海,上谕以但于剿贼有裨,朕心不为遥制作答,表示同意,但却不愿由北京方面出面,而命令上海绅商自行经办。获得批准以后,上海绅商在一八六二年(同治元年)一月十三日,于洋泾滨设立了会防会所(亦称会防局),由冯桂芬、潘曾玮等负责,与英法各国提督、领事协商,在上海开筑濠墙,建造炮台,添练炮勇,并决定中外共同出击,由公所支应佚船、粮草等物,后来到安庆去接运淮军,也是由这个机构经办的。同时,买办商人杨坊把逃亡到中国的美国人华尔介绍给吴煦,由吴煦和美国驻沪领事协商,赦免华尔在美国的罪恶,命他招募在上海的英美流氓,再加上一些中国雇佣军,合组成一支武装,进行训练,以保卫上海,这就是所谓常胜军(也叫洋枪队)的组成。这支军队在一八六二年(同治元年)三月间正式组成,初约四千五百人,使用洋枪洋炮,由华尔统率,其总部驻在上海近郊的松江,它后来在进攻太平天国的军事上,起过相当的反动作用。

  对策之二,是派出乞师代表团,赴长江上游曾国藩的总部,请求援兵。

  原来,在一八六一年(咸丰十一年)冬天,由于上海情况紧急,清廷曾经几次命令曾国藩移师东征,规复苏杭,但曾国藩无力应命,只得拒绝。这时,有个叫做顾文彬的江苏绅土,从汉口坐英国轮船来到上海,见到逃难在上海的官僚和地主们,首先提出向长江上游曾国藩乞师的建议,获得大家同意。吴煦表示愿意筹饷,应宝时表示愿意向英商租赁轮船,众推冯桂芬起草对曾国藩的专函,而以户部主事、太仓人钱鼎铭为代表团负责人,于一八六二年(同治元年)三月间起程。在这个代表团未曾到达安庆前,曾国藩已经决定派李鸿章别领一军,由镇江进窥苏常,只是道路阻梗,原定这支援军是由安徽合肥地区前往的,这个代表团到达以后,遂改变决定,由水路前往。在起程前,李鸿章已经奉命回到合肥家乡,把他当年的团练重新收拢起来,组成一支六千五百人的队伍,这就是淮军的诞生。四月六日,上海会防公所开始用十八万两银子雇募的英国七艘轮船,分三批把这支武装,由安庆运往上海。李鸿章和他的喽们,就是这样潜藏在外国人的轮船里,偷越过太平天国的长江航线,到达上海,开始和太平天国作战的。

  淮军的组成,完全按照湘军的榜样,即营伍之法,器械之用,薪粮之数,悉仿湘勇章程两省将卒,若出于一家然。(曾国藩全集,一册,九二页)淮军的成员,地方大部分是合肥地方的团练,是李鸿章利用亲戚朋友故旧的关系招募而来,还有一部分是曾国藩拨给他的湘军,但为数甚少。初期淮军的组成部分,大体如下:

  开军——程学启部。程学启,安徽桐城人,原是太平军英王陈玉成部属,曾助叶芸来守安庆,后来叛变投降曾国荃。他带了两营人随李鸿章到上海,不久便扩充至万人以上,并有洋枪数千支,在青浦、嘉定、太仓等战役中,与戈登的常胜军联合对太平天国作战,是初期淮军的主力。苏州战役中,程力劝李鸿章杀死投降的太平军八个将领,造成苏州杀降事件,是李鸿章最凶恶的帮手。他以军功升至总兵职位,一八六四年(同治三年)在嘉兴战役中被太平军击毙,人死军散,开军之名亦从此灭。

  铭军——刘铭传部。刘铭传与李鸿章是同乡,咸丰初年就在合肥搞团练,与太平军对抗。捻军战争时期,铭军成为淮军主力,犹如湘军中的霆军(鲍超部)。中法战争时期,刘铭传在台湾率部击败法国侵略者登陆军,以功升任台湾巡抚。一八九年(光绪十六年)刘改任邦办海军,他和他的部众,始终是淮系骨干力量。

  树军——张树声、张树珊部。二张亲兄弟,原来也是合肥地方团练小头子,后来应募随李鸿章到上海。张树珊在攻捻战争中被击毙,张树声一八七九年(光绪五年)任两广总督,镇压过苗民起义。中法战争时,张树声受李鸿章指使,不战自前线溃退,曾受舆论指斥。树军亦始终是淮军有力组成部分。

  盛军——周盛波、周盛传兄弟部队。原亦合肥地方团练,应募随李鸿章至上海,后来,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时,筹防全靠他的淮军,而盛军这时成为主干。

  鼎军——潘鼎新部。潘是安徽庐江人,一八五七年(咸丰七年)投靠曾国藩门下,后随李鸿章至上海,其部众即成为淮军组成部分。后来参加攻打太平天国和捻军,以军功于一八七六年(光绪二年)以后,做过云南、广西等省巡抚。中法战争时潘正做广西巡抚,受李鸿章指使,在前线败逃,一八八五年(光绪十一年)镇南关失守,仓皇走龙州,声名极坏,被清廷革职。

  庆军——吴长庆部。吴长庆,安徽庐江人,亦为地方团练小头子出身,后随李鸿章至上海,参加对太平军和捻军作战。一八八二年(光绪八年)即中日战争前夕,率部至朝鲜,将朝鲜大院君李应捉送至天津,转往保定囚禁,这是吴长庆一件有名的事情。袁世凯出身淮系,起初就在吴长庆军中。后来根据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的条约,吴率部归国驻防金州,一八八四年(光绪十年)病故。

  除此以外,随淮军到上海的还有松军(郭松林部),霆军(鲍超部)的一部分,由杨鼎勋率领,称勋军,也是湘军支援李鸿章的。另有编修刘秉璋和李鸿章的兄弟李鹤章、李昭庆等,也各有少数队伍随同前往。这就是李鸿章赖以发迹的初期淮军的全部班底。这支队伍共十一个营,内部全靠封建性的团结,军官都是李鸿章的同乡、亲属和朋友,多是庐州及其附近地区的地主及其知识分子。这种私人军队,谁招募的就用谁名字作部队番号,象刘铭传部,就叫铭军(或称铭字营),潘鼎新部就叫鼎军(或称鼎字营),当然也就只服从谁的领导。人死军溃,某部首领死亡,某支军队也就随之瓦解。湘军和淮军,是这近代私人军阀军队的起源,它和清廷原有的八旗兵、绿营兵是并不相同的。这给后来袁世凯提供了组织私人军队的榜样,北洋军的组织也是这种情形。这个军事集团到达上海以后,由于得到地主、买办、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迅速膨胀成一支有力量的大军,人数和装器都骤然增多,形成庞大的淮军集团,与曾国藩湘军、左宗棠楚军鼎足而三,成为太平天国时期江南三大军阀集团,这是李鸿章和曾国藩之流始料所不及的,因为清廷中央和江南地主、买办阶级需要它,时代的逆流,使李鸿章成为红的发紫的反动魁首。

  李鸿章刚到上海时,羽毛未丰,实力不足,在上海前线的军队是常胜军,淮军不过配合作战,帮助守城,虚张声势而已。一八六二年(同治元年)夏天,淮军配合常胜军,进攻太平天国在上海外围的嘉定、青浦二城,并逼近太仓和昆山。在洋枪洋炮轰击下,因为以李秀成为首的主力太平军尚未到达,以致嘉定、其浦相继失守,太平军撤退,争夺太仓的战役开始。太仓有常胜军三、四千人,淮军万余人,太仓周围的松江、泗泾、青浦、嘉定、宝山、上海等地,都是中外反动武装联合防守,局势相当严重。这时,李秀成的援军赶到,双方发生激战,太平军大胜,自辰至已,力破鬼阵,当斩数百,追其下水死者千余,当破清营三十余座,得其大炮洋枪不计其数。(李秀成自述,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一八八页,三联书店版)又夺回嘉定、青浦二城。收得青浦之后,顺攻泗径之营十余个,下到松江以及太仓,大小营寨一百三十余营概行攻破;松江城外营亦已攻开,独松江一城鬼子所守。(同上)眼看太平军胜利在望,即将攻下松江进取上海之际,太平天国的首都南京形势紧张,曾国荃的湘军在占领安庆以后,继续东进,连破芜湖、巢县、和州等地,南京危急,天王洪秀全连忙一日内三道差官,捧诏书到松江前线,调李秀成大军回援南京。不得已,李秀成将松江前线将兵撤退,太平军主力转回苏州,西援南京。太平天国二次进攻上海的战役,就这样匆匆结束,李鸿章及其淮军,以及常胜军,就这样从弹丸之地绝处逢生,他们得以利用时间,在惊悸之余重新部置兵力,以迎击太平天国的再次进攻,李鸿章初到上海的战功便是如此,淮军就是这样在上海站住脚跟的。

  常胜军领队华尔被太平军击毙于浙江慈后,美国人白齐文接任领队,白齐文因索饷不遂,殴打清廷苏松太粮道杨坊,掠银四万两被免职,乃以英国人戈登(C·G·Gordon)代之。戈登就职后,常胜军继续扩大,增至四、五千人,并由李鸿军统一指挥。同时,李鸿章积极扩充、整顿淮军,他的军队迅速由六千人扩充到四万余人,凭借着上海税重钱多,粮饷充裕,将旧式武器逐步废弃,改用洋枪洋炮,使封建性的军队,披上了买办化的新装。李鸿章又聘请外国人担任教官,以洋操训练步队,教练使用新式武器的方法。

  与军事上的积极整顿同时,李鸿章又提倡所谓同光新政,这是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世纪末为止的洋务运动的发端。为了满足前线的迫切要求,他聘请英国人马格里(H·Macartney)主持,在上海开办洋炮局,这是他第一件新政。起初,洋炮局只有少量机器,仍以手工制造为主,规模很小,只生产少量子弹和火药。同年,他在上海设立语言文字学馆,造就翻译人材,以便于开展外交事宜。洋务运动是清政府一部分常办外交的官僚,拟采用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以保持封建统治的一种自救运动。这个运动的创始人,便是湘淮两系的首领曾国藩和李鸿章。

  李鸿章曾经几次到前线视察,看到了清军骚扰、战争破坏和地主官僚压榨下上海郊区的情形:各州县向时著名市镇,全成焦土,孔道左右,蹂躏又甚……连阡累陌,一片荆榛。凡田一年不耕,便为荒田,今已三年矣,各厅县州报抛荒者居三分之二……虽穷乡僻壤,亦复人烟寥落。间于颓垣败井之旁遇有居民,无不鹄面鸠形,奄奄待毙,伤心惨目之状,实非郑侠流民图可比。(裁减苏松太粮赋浮额摺,李肃毅伯奏议,卷一,六四页)但他把这责任全部推到太平军方面便算完事,他关心的是东南地区地主阶级的困苦,因而上疏请减少苏松浮粮,以取得地主阶级的拥护,并借此把征粮权抓在自己手里,以便扩充他的军队。

  这期间,利用南京大战机会,李鸿章在前线采取蚕食推进办法,一点一点地把上海外围地区占领。淮军和常胜军联合,占领了南汇、川沙、奉贤等地,以巩固南路;招降纳叛,勾引太平天国常熟守将骆国忠叛变,取得常熟、福山等地,以巩固北路;和苏州的幕王谭绍光太平军作战后,取得太仓、山等地,以巩固西路。到一八六三年(同治二年)前半年,李鸿章已经大体上控制了上海郊区各州县,他不但已经站稳脚跟,而且由防御转入进攻,开始在军事上布置夺取苏州的战争了。这时,在长江上游的安徽,太平军覆灭了,英王陈玉成死难;捻军初期战争失败了,沃王张乐行死难;湘军紧逼南京,太平天国以李秀成为首的部队孤军苦战,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只能照顾南京危城,无力东援苏常前线。革命的劣势,给李鸿章带来了有利的时机,加以上海和东南地区富庶,饷源也不充足,就是这些条件,使他得以在和春、张国梁、李孟群等纷纷败死之后,不但没有覆灭,却独树一帜而异军突起,成为东线清军主力。

  一八六三年(同治二年)六月间,李鸿章率其淮军四万余,在戈登的常胜军配合下,进攻苏州。他以程学启部和戈登部为中路,由太仓、山进攻苏州;以李鹤章刘铭传、郭松林部为北路;由常熟、无锡而攻常州;以潘鼎新、刘秉璋为南路,由浦东金山卫,到达浙江平湖、乍浦而攻嘉兴。另有湘军的黄翼升、李朝斌水师,往来各路接应陆上部队。同时,派奸细钻进苏州城里, 勾结叛徒、太平天国纳王郜永宽等,准备进行叛变。经过激烈的战斗以后,由于整个革命形势不利,太平军节节失败。先是吴江失守,扬王李明成败走。使苏、浙两省太平军联系被切断;接着,江阴失守,广主李铠顺牺牲,到这年十月间,苏州战役进入最后阶段,李秀成部援军与清军大战于无锡而败,苏州遂成死困之局。在苏州被围困时,城内叛徒纳王郜永宽、康王汪安钧、比王任贵文、宁王周文嘉和天将汪有为、范起发、张大洲、汪怀武等八人,准备投敌,叛徒们与程学启、戈登签订降约于苏州城内主将、忠贞不贰的太平天国慕王谭绍光,在举行军事会议时,由于缺乏必要的警惕,被叛徒刺杀,城内秩序大乱,清军乘机而入,太平天国在东线的重镇苏州失守,李鸿章及其淮军,立下了战功。从到达上海到占领苏州,在这二十个月的时间里,李鸿章淮军取得了所谓平吴的胜利。

  苏州战役以后,淮军和常胜军在城里城外, 大肆烧杀抢掠,李鸿章为了独占战功,并彻底消灭革命的根株,把投降的军队加以改编,把八个投降的叛徒全部杀死,这就是著名的所谓苏州杀降事件。戈登和李鸿章大闹纠纷,戈登以苏州杀降为借口,指责李鸿章背信弃义,准备火并。在这次战役中,戈登除了领着常胜军月饷和赏杂支银两外,还得到两万军事医药费、七万犒赏费,和那拉氏给他的赏银一万两。李鸿章所得更多,除了早已到手的江苏抚巡官衔外,又获得太子少保职爵,并赏穿黄马褂,他大发横财,从以富豪闻名天下,这掠多数量之巨,也就可想而知了。战后,李鸿章到北京觐见一次,据说北京故旧饯别,各有所赠,倾囊过十万贯。(续碑传集,卷七,二三页)李鸿章原是一毛不拔的吝啬鬼,但在官场中却是例外,他大事挥霍,穷奢极欲,这是他向上爬的一种权术,经济变成政治,用巨量的金钱可以获得更大的爵位。

  在这里,我们附带地说一下李鸿章的豪富。李鸿章发财,在初期是靠军事前线的掠夺,在后期是靠洋务新政中官办企业的利润。有一个资料说:世人竞传李鸿章富甲天下,此其事殆不足信,大约数百万金之产业,意中事也。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煤矿、中国通商银行,其股份皆不少,或言南京、上海各地之当铺、银号,多属其营业云。(梁启超:李鸿章,饮冰室文集卷四十,六六页)另一个资料说:招商轮船、开平煤矿,皆有(李)鸿章虚股甚多,及殁,家资逾千万,其弟兄子姓私产又千余万。(费行简:近代名人小传,卷二,二六二页)还有一个资料说:文忠绝命时,有私产四千万,以遗子孙。(容闳:西学东浙记,商务版,八三页)李鸿章有个干儿名叫盛宣怀,这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大买办,大豪富,辛亥革命时向清廷建议铁路国有,因而引起争路风潮的就是此人。他的确是一个很能干的贪污官吏。他的父亲盛康,是李鸿章的把兄弟,鸿章中年无子又甚潦倒,盛宣怀在小的时候,就过继给鸿章作干儿子。因为关系密切,可以无所不谈。宣怀弄钱的方法很多,但凡有借鸿章力量而弄到的钱,他一定贡献干爷,干爷亦视为应得,从不客气。(刘厚生:张謇传记,一一六页,龙门联合书局本)这已经足够说明。李鸿章及其家族所积累的庞大财富,是中国农民、中国起义者的鲜血凝成的,他是以四十年的执政期间,靠在全国各地所举办的庞大官僚企业,吮吸了和榨干了中国人民的血汗而肥胖起来的。

  苏州战役以后,战局急转直下,太平天国在浙江地区的州县纷纷沦陷,镇江清军占领丹阳,湘军鲍超部占领金坛,李鸿章淮军占领无锡和嘉定。接着一八六四年(同治三年)三月三十一日,浙江左宗棠军占领杭州,使淮军与楚军联络之路全通,五月十一日东线的另一重镇常州失守,太平军护王陈坤书被俘牺牲,这又使淮军与南京外围的湘军联络之路全通。淮军、湘军、楚军三支主力的联合,说明南京外围的地区越缩越小,包围圈越来越紧,太平天国的覆灭只是时间问题了。从江苏战局说,这时除了南京以外全部江苏的革命地区,已经皆被反动清军攻下,从到达上海到占领常州,李鸿章淮军完成了平吴事业,这就是李鸿章在和太平天国作战中的全部战功。这时,清廷虽然屡次命令李鸿章迅速率军西上南京,配合湘军作战,以便最后打败太平天国。但是,曾家兄弟大功即将告成,耻借淮军之力,亦怕淮军分功,于是加以拒绝。李鸿章以和曾国藩的旧谊,既不愿给湘系加功,亦不愿去分功,便以种种借口,拖延进军。李鸿章既然是江苏巡抚,完成了平吴,已经心满意足,他无意于到南京去参加作战。后来,清廷屡催不已,为了敷衍上谕,他把军事方向转向东南,命刘铭传、周盛波由东坝取广德,潘鼎新、刘秉璋由松江攻湖州,郭松林、杨鼎勋由上海渡海南下,进援福建。一八六四年七月十九日(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太平天国的首都南京终于沦陷,三大军阀系统共庆他们的胜利,李鸿章又被清廷以江苏巡抚赐封一等伯爵并赏戴双眼花翎。后来在太平天国李世贤、汪海洋部东南转战过程中,李鸿章曾经派淮军航海南下,协助左宗棠部,消灭了太平天国在长江南岸这支仅有的部队。但这已经是战争的尾声,李章章本人并没有南下,他留在上海,积极经营他的淮军、他的地盘,举办各种洋务企业,派人钻营奔走,以便捞取更多的政治、军事资本,实现他的更大的野心。

  太平天国败灭了,在中国农民起义失败的血泊里,产生了中国近代历史上军阀的雏形。在第一批产生的军阀及其武装,就是曾国藩及其湘军、李鸿章及其淮军,左宗棠及其楚军,这就是所谓同治中兴的三下名臣和三大军队。随着此后时代的发展,这些雏形军阀逐渐成大和壮大,到北洋军阀袁世凯手里,便达到了成熟的境 界。这种军阀军队,代替了原来的八旗和绿营兵,使清廷军制为之一变。更重要的是,军阀压迫着清廷中央,逼迫着它把政权和地盘逐步让渡,终于在几十年后,北洋军阀取清廷而代之。军阀们在太平天国时期使清廷政权从绝处逢生,使其延续下来,后来却又把它推翻,取而代之。使清廷政权覆灭的,不是打得它摇摇欲坠的太平天国,甚至也不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同盟会人,倒是从这个政权之旁诞生出来的宠儿——军阀,这实在是满州贵族们未曾想到的悲剧。军阀制度出现于太平天国之后,出现在农民起义败灭的废墟上,这种制度正是中国人民灾难深重的反映。原来的太平天国地区,大体上成为这三系军阀的初期地盘,即曾家兄弟的湘系据两湖,以南京为中心;李鸿章的淮系据江苏,以上海为中心;左宗棠的楚军据闽浙,先以杭州后是以苏州为中心,他们就是这样在血迹斑斑的土地上出现,成为政治暴发户的。从此以后随着岁月的消逝,这三系军阀有盛有衰有消有长,各有不同的变化,而大体上是:曾国藩死得较早,湘军集团寿命较短,几乎与太平天国相终始,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就衰落了;楚系集团后来去西北攻捻攻回,只是局处一方的地方性集团,没有能够达到左右朝政的地步,而且寿命也不是很长的。只有淮系集团越到后来气焰越盛,左右朝政四十年,独握清廷军事、政治、经济、外交大权,和太平天国作战,只不过是李鸿章事业的开端,当军阀不过是李鸿章政治生涯的一个侧面,还有一个重要的侧面,就是当外交家,拍卖国家主权。关于这个方面,我们将在另文中讲到它。
返回

上一篇:李鸿章与他的曾外孙女——著名女作家张爱玲

下一篇:李鸿章与西太后关系析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