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历史
人物长廊
题词字画
招商之最
珍档荟萃
老照片
在线展览
学术研究
招商书苑
招商剧场
档案管理
最新动态
联系我们
招商局史研究会
学术成果
招商词库
招商文库
历史资料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成果
招商局与“蛇口模式”
说起“蛇口模式”,还得从1978年说起。那年10月9日,交通部上报了一份《关于充分利用香港招商局问题的请示》,文件要求招商局“争取五至八年内发展成为综合性大企业”。而所需资金来源原则应“本着自力更生的精神,不向国家要投资”。文件还建议授予招商局一点权,比如可以就地处理问题的机动权,可以一次性动用当地贷款500万美元从事业务活动权等。三天后,这份文件就得到了批准。于是,招商局决定利用五年利润留成和部分银行贷款,独资开发和独立经营蛇口工业区。招商局从提出设想到考察选址,从拟写报告到广东省、交通部会签,再上报国务院批准,仅仅费时一个多月,第一排开山炮声便在蛇口响开了!
在开发和建设蛇口工业区的过程中,招商局充分运用中央赋予的自主权,并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顾客就是皇帝”等口号,要求员工更新时间观念、竞争观念、市场观念、效率观念、契约观念、信息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等,率先实行工程招标,并不失时机地深入开展基建招标、管理体制、干部制度、用工制度、工资制度、住房制度等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1981年5月,蛇口工业区基本完成“五通一平”第一期工程,并以优惠条件引来首批企业项目及5亿港元的投资,工业区外向型经济格局逐步形成。
招商局为外商考虑,让他们有利可图增强他们的投资信心。曾有过这么一件事:招商局1980年1月在港分发的《蛇口工业区投资简介》中规定,利得税的税率为10%。后来国家规定的税率为15%。对此,招商局照国际商业惯例行事,信守承诺,对国家规定颁布前所签契约,一律不变,5%的差额税款由招商局承担,从而消除了外商的疑虑,投资信心大增。有些外商投资蛇口时一定要招商局参股,觉得有这样的合作伙伴放心。香港远东集团主席邱德根说:“我同招商局合作得很愉快”,“双方商谈投资建厂,仅仅用了一周时间就达成了协议”。三洋电机(蛇口)公司副总经理迁井则称:“这里建厂的条件最使我满意”。
外商赚钱,工业区自然也蒙受其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工业区从81年起开始回收投资,回收率和收益均超过当时香港市场的浮动利率。工业区以其特有的高质量和高速度,形成了开发一片、回收一片、再开发、再回收的流动式投资格局,实现了工业区外向型经济的良性循环。
弹指一挥间出现的奇迹,吸引了新华通讯社记者。1981年6月16日,新华社的一篇通讯稿里首次出现“蛇口方式”字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外语播音时,又将“方式”译成MODEL(意即“模式”)。香港《文汇报》、《大公报》等接连载文报道、评论“蛇口模式”’反响巨大。8月16日,当时的中央领导人视察蛇口工业区时,肯定了“蛇口模式”的提法。
1981年11月23日,江泽民高度评价蛇口工业区的建设成就和经验:一是招商局有较大自主权,二是按经济规律办事。一语道出了“蛇口模式”的核心内容。蛇口两年做出来的成就,港督麦理浩说在英国要四、五年才能办成。西德经济部次长丁德玛在访问蛇口后也表示,西德开辟一个工业区需时五、六年。1983年11月17日,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考察团考察蛇口工业区后,代理团长激动地说:“……你们具有别的国家所没有的独创一格的特色。我回去将向联合国主管官员报告,推广你们的经验”。
就是这样,“蛇口模式”很快就传遍了海内外……。由于外向型经济迅速壮大,首期五通一平工程已不能满足区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工业区遂于1986年下半年开始第二期五通一平工程建设,其中主要有:敷设海底电缆、开辟新的水源、提高通讯能力、扩建码头泊位,并兴建一批新的生活服务设施和教育文化体育娱乐设施,绿化和美化环境等。“蛇口模式”在不断充实着新的内容。(涂碧)
返回
上一篇:
招商局与改革开放
下一篇:
招商局与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