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局与香港港口的发展

 
  香港是世界上最繁忙、最高效和最成功的港口之一,它从一个荒僻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今天的远东航运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港口。招商局在100多年前便开始参与香港港口的建设,为香港港口的成功和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早在1882年(光绪八年),招商局便在香港维多利亚区干诺道兴建办公楼一座,为抵港局轮服务。在光绪15年至22年间,招商局陆续在香港添置码头栈房。
  新中国建立后,招商局面临在香港恢复和发展航运业的重任,尤其重视码头的建设。1956年,招商局投资65.7万港元,对其位于港岛西区码头装卸区的原有码头——即以前香港人习惯称为“长桥”的码头,进行维修和改造。1958年,又将原有的突堤式木质码头改建为香港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码头。该码头长98.14米,宽11.28米,前沿水深12.19米,近岸水深5.18米,装配起重机两台,总投资75万港元。码头由于和招商局仓库相连,装卸和存储较为方便,营业状况稳定上升,收入逐年增加,到1964年已全部收回国家投资。
  1964年,在原租期满后,招商局与当时的港英当局续订了码头租约15年。1979年,该码头租约再次期满,适值该处为港岛西区新填海发展区,港英当局要求收回封闭,于1980年填海。因此,招商局取得了拆迁补偿及迁址兴建新码头的机会。经过实地勘测及进行可行性研究,招商局选定坚尼地城西宁街海旁为建设深水码头和仓库的地点。经过与港英当局一年多的反复交涉,招商局于1981年上半年取得港英同意,将坚尼地城西宁街这幅海旁地皮6000平方米及海床7000平方米作为新码头、仓库的兴建地点。但港英当局索取地价昂贵而且批出租期短,招商局未予接受。招商局于是一面继续谈判,一面兴建简易设施,于9月份先行投产。1982年6月,招商局等来了香港地价回落的机遇。港英当局终于批准招商局在坚尼地城兴建深水码头及高层仓库,租期75年。该地块包括陆地和海床总面积13120平方米,总地价3000万港元。签署租约后不久,仓库、码头首期工程即破土动工,至1984年8月基本建成投入试生产。新码头长170米,可泊1.5万吨级货轮,年吞吐量50万吨。在半年时间内,即约有30余艘国内货轮在码头停泊装卸,作业情况良好。1985年2月,第一艘外国船舶日本“高大山丸”靠泊在该码头。为适应坚尼地城码头建成后仓库码头业务的不断发展的需要,招商局于1984年7月10日成立招商局仓码运输有限公司,以专业化经营,加强管理。
  1986年,招商局又收购欧亚船厂,并将其改建为货运码头。欧亚船厂码头原属董浩云航运集团下属的金山轮船公司。因董氏集团其时进行债务重整,招商局抓住良机,投资1.7亿港元收购了该码头。欧亚船厂码头坐落于青衣岛南端,北邻招商局集团下属的友联船厂,占地面积78万平方英尺,码头岸线长720米,水深7.5—9.5米,可同时靠泊5000至1万吨级船舶5艘。从此,欧亚船厂与友联船厂青衣岛新厂联为一体,使土地面积扩大到230万平方英尺,码头岸线增至4300英尺,这不仅大大加强了招商局集团的修造船能力,而且为招商局集团进一步提供了扩展码头业务的有利条件。
  1992年4月7日,招商局集团投入13.5亿港元正式收购香港现代货柜码头(MTL)15%的股权。后经过1993年、1995年、2001年三次增持,招商局集团现共持有MTL22.1%的股权,成为仅次于九龙仓的第二大股东。招商局在香港的港口业发展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目前,港口业务成为招商局确定的主要核心产业之一。除在香港投资港口外,招商局还是深圳西部港口群的主要投资者,并在福建漳州投资有良好的深水港口,目前还正在积极洽谈投资国内其它一些重要港口。招商局的目标是成为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港口产业领域中一位主要经营者。    (邱树荣)(原载于2002年12月18日《大公报》)
返回

上一篇:招商局与香港社会

下一篇:招商局与香港 百年道路 一起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