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

李鸿章


  李鸿章,这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争议人物,直接促成了招商局的诞生并积极扶持了招商局早期的发展。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当洋务运动进入最艰难的阶段,受到各种阻挠时,李鸿章开始把目光投向新式轮运业。他认定“倡办华商轮船,为目前海运尚小,为中国数千百年国体商情财源兵势开拓地步。”并力破群议,积极促成中国第一家新式轮运企业的诞生。1872年12月23日,他向清廷奏呈的《试办招商轮船折》,使招商局这家后来穿行了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企业迈开了第一步。
  对于招商局,李鸿章倾其半生,多方扶持、珍爱有加,一些重大的决策非常微妙地揭示了一位末代王朝的洋务大员试图扶大厦之将倾的苦心孤诣和欲将古老的中国航船推进现代化变革大海的坚韧努力。
  财力上的支持:开局之初,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报请户部拨借直隶练饷局制钱20万串,作为设局商本,“以示信于众商”。军费商用,表明在国库空虚的形势下决策者的非凡胆略。1876年,受洋商跌价倾轧,蹒跚学步的招商局立足未稳,李鸿章迅速筹拨官款50万两,使“该局气力为之一舒”。招商局购并旗昌,与李同一阵营的沈葆桢拨官本银100万两,为招商局“转弱为强”鼎力相助。
  权利的分享:李鸿章亲自把招商局的体制规定为“官督商办”。航运业是国家肌体的主要血脉之一,而官粮运输是民生大计,在中国的民族资本尚不发达的情形下,采用“官督商办”的形式在当时是颇具“中国特色”的选择。虽则时人垢病之“商办为名,官督为实”,但筹拨官款,承办漕粮,设局专权,是官方赋予招商局的几项重要特权。官款的及时筹拨,相当于给贫血的招商局源源不断地注入活血;而“漕运为招商局之命脉”,是其稳定的收入来源,保证了招商局早期的竞争力;而“中国轮船,非招商局不可”的设局专权,使新生的招商局在没有内争的局势中得以全力对付洋商。可见,“官督商办”对招商局早期的稳健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体制与人才的选择:为使新张的招商局充满成长活力,李鸿章在招商局开局仅半年,即将主管人员改称“商总”、“商董”,以争取民间商人入股。并把主持大局重任交给了三位大买办商人一唐廷枢、徐润、郑观应。这三位粤商翘楚,都曾是外国洋行的著名买办,有与洋商打交道的丰富经验,又都涉足过外资航运业,“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舍此其谁?当时,三人的年龄分别是:4l岁、35岁、40岁,真正的年富力强。
  招商局模式的延伸:招商局欣欣向荣的局面,反衬出当时洋务派“官办”企业黯然失色。这批企业纷纷改“官办”为“官督商办”,推广招商局成功的经验。招商局之船在波峰浪谷间强韧前行。打破外商航业对中国江海的垄断,夺回利权,创办后“合计三年,中国之银少归洋商者,约已一千三百余万两”。外国人有惧之者:“招商局是以鲜明的排外思想为基础建立的”,有赞之者:“招商局是中国第一件佳事。”而李鸿章则认为:“招商轮船,实为开办洋务四十年来最得手文字。”
  后来,李鸿章的嫡孙李国杰在招商局曾历任董事、董事长,前后起伏沉浮,在招商局共渡过了16年。    (严凌君)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