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03

 郭念唐/杨文瑞/康士力/孙毅

  十九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列强为了开辟新的销售市场和原料基地,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它们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侵略中国。七十年代以后,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更加速了侵略和掠夺中国的步伐,它们有时呈分头劫掠,有时是联合攫取,有时则是相互争夺在华的优势,因而造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局面,本文试图从帝国主义掠夺中国经济的复杂局面中,理出一些头绪来,从而揭露帝国主义列强掠夺中国经济的罪恶面目。

  1840年,英国首先挑起了鸦片战争。接着,先后爆发了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年的中法战争,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的英、俄、日、法、德、美、意、奥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资本主义列强在军舰、大炮掩护下,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通过这些军事侵略,迫使腐败的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我国开辟通商口岸,攫取种种特权,并在沿海地区建立侵略据点,把中国变成了它们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根据列宁的概括,帝国主义在经济方面具有如下五个基本特征: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溶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与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列宁文选》第二卷,第808页)

  这五个基本特征都是垄断统治代替自由竞争的表现。所以,垄断是帝国主义最根本的特征,帝国主义就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获取高额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决定性动机,是垄断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由于垄断的统治,一方面在垄断组织手中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资本,另一方面又使国内缺乏有利的投资场所来吸收这些资本,因此,在少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了大量的过剩资本。垄断资本家为了追逐高额利润,必然实行资本输出,这不仅可以使它们获得高额利润或利息,而且还成为带动商品输出的手段。因此,列宁把资本输出称作是从一条牛身上剥下两张皮来。(《列宁选集》第二卷,第835页)第一张皮是从贷款中取得利润,第二张皮是同一笔贷款用来购买输出国商品时取得的利润。此外,资本输出还可以为垄断资本保证原料供应,谋取种种特权。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爆发的。列宁指出:自由竞争占完全统治地位的旧资本主义的特征是商品输出。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最新资本主义的特征是资本输出。(《列宁选集》第二卷,第782页)

  资本输出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借贷资本的输出,即由帝国主义国家的政府、银行或企业贷款给外国政府或私人企业;一种是生产资本的输出,即在国外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矿山、银行、商号、运输公司等企业。

  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甲午战争以前,主要以商品输出为主,甲午战争以后,它们大量地向中国输出资本,在中国开工厂、设银行、租海港、筑铁路、开矿产、发放政治奴役性的贷款、划分势力范围等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其主要目的是要把中国置于外国的金融资本的直接控制之下,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掠夺。

    帝国主义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帝国主义早就开始蚕食我国领土,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就侵占了香港,后又强租去九龙、澳门。1853年,俄国就占领了中国的库页岛,1858年又进攻瑷珲,夺去了我国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864年,俄国又在我国西北地区通过武装入侵强占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大片中国领土。通过历次不平等条约,俄国夺去了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共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大小相当于三个法国。无法割走的领土,帝国主义间就划分了势力范围。

  1894年,日本对我国发动了甲午战争,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甲午战争后,各帝国主义看到日本在中国不仅取得了大片领土,而且获得了很多有利于资本输出的其他权益,于是他们也纷纷来中国强占租界、划分势力范围。

  首先把魔爪伸向中国的是沙俄,它认为日本占领了辽东半岛阻碍了它向中国东北扩张侵略势力,于18954月纠合法、德两国出面干涉,迫使日本退还辽东,清政府给日本三千万银两作为赎款。1897年,沙俄以帮助清政府防止法国入侵东北为借口,强租了旅顺和大连,并夺去了哈尔滨至大连的铁路建筑权,结果把我国东北置于它的势力范围之内。1899年,成立俄英协定,规定长江流域为英国建筑铁路的范围,长城以北为俄国建筑铁路的范围,彼此互不侵犯。这样,就使东北和内蒙古变成俄国的势力范围了。

  1897年德国出兵占领了胶州湾。1898年将胶澳之口南北两面租给德国99年,德国可建筑自胶州湾至济南的铁路,并有开采铁路沿线30华里以内的矿藏的特权。不久,德国又擅自宣布胶州湾租借地为胶州湾保护领地。这样,整个山东省被纳入了德国的势力范围。

  法国早在1895年就取得了在云南、两广的开矿权和从越南到中国境内的铁路建筑权,1896年又强租了广州湾,于是两广和云南就成了法国的势力范围。

  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承认长江流域各省是它的势力范围,并强租了九龙半岛和威海卫。

  日本对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并不满足,18984月又强迫清政府把福建及沿海划为它的势力范围。

  同时,日本看到中国东北三省已成为俄国的势力范围影响了它的利益,于1904年日本竟在中国东北地区发动了对俄战争,俄国战败。1905年,俄国竟擅自将它在中国东三省南部的侵略利益(包括旅顺、大连)让给日本,成了日本的势力范围。

  经过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一系列的抢劫和分赃活动,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范围大致如下:俄国先是整个东北地区和蒙古,后来划出东北南部地区给日本;英国是长江流域、云南、西藏;法国是两广、四川、云南;日本是福建和东北南部地区;德国是山东。

  正当列强瓜分中国之时,美国和西班牙正在争夺菲律宾,美国未能在中国分到势力范围。美西战争刚刚结束,1899年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利益均沾政策,因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谁也既不愿意也不可能独吞中国,于是同意了这一要求。结果,中国变成了由许多帝国主义国家共管的半殖民地。(参见《中国近代经济简史》1983年上海版,第31—38页)

  据统计,帝国主义列强先后强迫清政府开辟的租界有上海、广州、厦门、福州、天津、汉口等16处,另有澳门、九龙、胶州湾、旅顺、大连湾、威海卫、广州湾、北京使馆界等7处租借地。(参阅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1版,第46~56页)仅英帝国主义在中国开辟的租界就达13处之多。凡是被划为租界的地区,行政权、司法权、军警权都被帝国主义国家非法操纵、形成了国中之国。他们利用租界包庇走私、贩毒,吸吮中国人民的膏血;利用租界干涉中国人民内政,阻挠人民革命;还利用租界从文化、思想意识上麻痹和毒害中国人民,把租界变成了他们的侵略据点。

    帝国主义对中国财政金融的控制

  帝国主义垄断中国的财政金融,是通过它们设在中国的银行来进行的。列宁指出:金融资本的密网,可以说是真正布满了世界各国。在这方面起了很大作用的,是设在殖民地的银行及其分行。(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9页)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已陆续在中国设立银行,但是,那时外国银行在中国活动能量还不很大,机构也不很多,截至甲午战争止,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开设的银行只有八家,其分支机构共有十六所,(参见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第45页)势力还不太大,主要的作用是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服务。

  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情况已经完全不同。银行已经由普通的中介企业变成了金融资本的垄断者。(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13页),这时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银行,是帝国主义进行资本输出和经济侵略的神经中枢。

  甲午战争以后,各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银行,1895~1913年设立了十三行八十五个分支机构;从19141926年又设立了四十四行一百二十五个分支机构。加上甲午战争以前设立的总行数共有六十五行,分支机构共二百二十六处。(参见吴承明:《帝国主义在   旧中国的投资》,第45页)。其中如英国的汇丰、法国的东方汇理、俄国的道胜、德国的德华、美国的花旗、日本的横滨正金、比利时的华比等。这些银行长期以来是各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掠夺的中心。

  为了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它们设在中国的银行联合组成银行团。1901年组成了英、法、美、德四国银行,亦称汇丰、东方汇理、德华、花旗四国银行团。由于列强掠夺中国权益中的矛盾尖锐化,1912年又有俄、日加入,组成六国银行团。1913年因美国退出,又变成五国银行团。往后192010月,又组成美、英、法、日新四国银行团。这类银行团,自然更是中国的太上皇,控制着中国的一切。

  这些外国银行,除大力资助本国商人扩展对中国的不平等贸易外,其侵略和掠夺行径,主要表现在:(1)贷款给中国政府控制中国的财政;(2)对铁路、矿山、贸易等部门进行投资,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3)发行货币、吸收存款,垄断汇兑和外汇结算,进行商业信贷,控制中国的金融业。

  (一)对中国金融业的控制

  第一,在中国境内发行货币(纸币),掠夺中国的财富。

  发行货币本来是一个独立国家的主权,一般是由本国的国家银行发行,或者由国家特许的普通银行发行,外国银行根本无权在一个独立国家内发行货币。然而,帝国主义银行凭借其在华的特权,任意在中国发行纸币,掠夺中国人民的财富。且其发行的货币数量大大超过了中国本国银行所发行的货币数量。据统计,1925年,全国外钞发行量就达到三亿二千三百二十五万元,比当时中国银行业的发行额(该年发行纸币只有二亿零五百万元)还超过了40%。又如1935年,汇丰、麦加利、有利、德华、横滨正金、台湾、朝鲜、花旗、美丰、东方汇理、华比等十一家银行(包括英、美、日、法、德、比等六个国家),发行纸币总额折算华币四亿多元。
返回

上一篇:倒帐风潮:中国近代第一次金融风潮

下一篇:第六届全国洋务运动史讨论会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