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赞蛇口 小平饮三杯

 
  当年“蛇口奇迹”几多“不可思议”
  上世纪最后20年,蛇口像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管,而操持着实验的人就是袁庚。
  7月27日,本报记者在蛇口袁庚的家里,与这位88岁的“实验员”神侃了两个小时。
  1978年9月,受当时的交通部长叶飞委托,交通部外事局负责人袁庚赴香港调查招商局的经营状况。“那时招商局真是很可怜,一条船都没有,只有一个修船厂和一幢14层的破楼,所有的资产加起来才1.3亿。”
  1978年10月9日,由袁庚起草,交通部党组讨论通过的一份报告呈交给党中央、国务院。报告突破了“一无内债,二无外债”的传统观念,提出“向银行贷款(包括向外资银行抵押贷款);也可试行发股票和有价证券,多方设法吸收港澳与海外的游资……”这在当时是十分大胆的设想。三天之后,这个请示获得了批准,10月18日,袁庚正式调任招商局常任副董事长,被称为招商局第29代掌门人。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上———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袁庚指着自家的楼下说:“这个地方当年全是荒滩、杂草、岩石和偷渡不成被海水推回来的死尸。我们当时想搞一些工业,但是香港的地多贵呀,工人的工资也高。所以我想在离香港很近、又有港口条件的内地找个地方。”袁庚首先想到了他的家乡深圳大鹏,“但是,大鹏离香港还是远了,中间隔着海,风浪很大,不合适。”在考察了珠海、东莞之后,袁庚选中了蛇口。“香港过来才一个小时,元朗过来仅半个小时,而且有建港条件。”
  据称,当时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手中的红笔在宝安县地图上整个南头半岛一带划了一个弧,一向“胆大妄为”的袁庚竟犹豫了,他只要了沿海的2.14平方公里。没有一家中国的银行敢向袁庚贷款,香港汇丰银行借给他5000万元港币。
  此后不久,邓小平提出:“广东、福建可以更开放些。”1980年,中国开始有了“经济特区”这个词。
  袁庚承认,他没有想到蛇口工业区会发展得这么快。到1983年底,蛇口共引进资金10.6亿港币(不包流动资金),74个工厂,其中51家已投产,工业总产值2.2亿人民币。建成了600多米的码头,可停泊6000吨货轮。袁庚说:“如果不是招商局以企业承担了蛇口的社会功能的话,五年就可全部收回基建投资本息。”1984年1月26日,邓小平视察蛇口。一路都没有表态的邓小平在蛇口却接连两次称赞:“很好!”在看蛇口港时,邓小平甚至把头探出窗外。袁庚说:“那天邓小平很高兴,听汇报的时间超过了原计划15分钟,午饭时喝了三杯茅台,还是因为邓榕劝阻,才没再喝。”
  邓小平返回北京,在中央书记处扩大会上说:“深圳的建设速度相当快,蛇口工业区更快,原因就是给了他们一点权力。”
  蛇口有多大权力呢?袁庚说:“可以审批500万美元的项目,招商局可以从每年的利润中留成1/10左右来投资,而且只限五年,总共才5000万元。就这么一点权力!”
  袁庚就是凭借这点权力在他的“试管”进行冒险的尝试:开创了由一家企业全资开发一个社区的先例;在全国最早尝试工程招标;最早挑战人事禁区,冻结原有的行政级别,实行聘任制,破除了干部职务终身制;对领导干部实行民主选举和信任投票制度;最早实施职工住宅商品化;最早进行了工资制度的改革;创办了平安保险招商银行……。“蛇口连山在内不过10多平方公里,对于全国来说是九牛一毛。如果着眼于它每年创造多少经济价值,何足挂齿,如果把它看成一根试管,也许会引人关注。”
  记者临别时,想起了袁庚刚才提到他接管招商局时的窘况,那么,1992年他退休时,招商局的资产又是多少呢?袁庚笑了,不无自豪地伸出两指:“200多亿!”
(摘自2004年08月15日金羊网-羊城晚报)
 
返回

下一篇:我斗胆说:“请首长签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