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正一帆悬

 
——“招商局与上海”百年掠影
记者章成钧
 
  “硕果仅存”
  这是一部百年沧桑创业史。李鸿章、袁世凯、蒋介石……各种政治势力,都曾参与争夺、较量。她在腥风血雨的岁月中艰难跋涉,几近消亡。
  这是一首与时俱进正气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都在给予关心、扶持。她在新中国才真正实现了梦想,创造了辉煌!
  当我走进“她”的史料展览馆,面对那些卷帙浩繁的典籍,弥足珍贵的照片,栩栩如生的模型,我不由发出阵阵感叹——我真想为“她”写一首诗,一首血与火交织、汗与泪相伴、悲与喜迭加的长诗!
  “她”,已是一位130岁的老者。跨越三个世纪的生命历程,使“她”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业绩,又在共和国建设事业中倍添新的荣耀。“她”的名字——招商局,巳为国人耳熟能详。
  历史的积淀,折射出一个古老企业不屈的民族之魂,一批现代企业家赤诚的报国之心。一位中央领导同志最近评说招商局在中国近代化中的成就时,用了这样12个字:百年民族企业,喜看硕果仅存。
  一位经济史学家认真研究了招商局史,也作出了如此中肯而有代表性的评价:在中国,很少有一家企业像招商局那样,能在如此众多的经济领域中,写下一连串辉煌的第一页;能同中国近代一系列重大政冶、经济、军事事件,如此休戚相关;能在中国近代历史转折的关头,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能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
  10年前在招商局纪念成立120周年时,江泽民总书记曾接见招商局部分领导和员工,他高度评价了招商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积极贡献,并指出:毛主席、周恩来生前就曾对招商局的工作作过重要指示;改革开放以来,不少中央领导同志视察过招商局创办的深圳蛇口工业区。招商局的发展变化,得益于邓小平同志主持制定的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也是同大家的勤奋工作分不开的。
  总书记的话,高度概括了招商局在新时期发展变化的全貌……
  “招商局与上海”——当我近日接受编辑部这一报道选题,前来南海之滨采访招商局时,对方摆在我面前的,就是这样一部厚重的中国近代企业百年史。
  招商局——中国近代设立最早、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民用工交企业,于1872年创立于上海。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有79年将其总部设在上海。
  上海——招商局,两个曾在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名字联在一起,写下了一部独特的创业史,结下了一段不解的百年缘……
  一个“异类”
  上海的开埠史,也是一部船史。
  在上海周边水域,自古来以木船运输为主,木船又以“沙船”为常见。沙船,平底、多桅、方  头、方艄,以其吃水浅、航行轻捷等特点,素来为我国水运主要工具。
  晚清时代,东部地区水运畅旺。此时的上海,已是江海通达、五埠通商的商贾重镇。据史载,当年黄浦江上船帆云集,“自南及北五六里密泊无隙,元夜万艘齐灯……诚巨观也”。男耕女织,渔歌唱晚……古朴而又广袤的国土上,民风祥和。
  可是,170年前一位“不速之客”的闯入,改变了这一切。
  170年前,一个初夏的日子,一艘被称为“阿美士德号”的东印度公司的巡洋舰,伪装成商船偷偷摸摸驶进上海吴淞口。一番窥探,这位“不速之客”得出了“上海是中国东部最理想的港口”的结论。这是自清政府闭关锁国以来,闯入的第一艘有军事背景的外船。
  8年后,爆发鸦片战争。按照“阿美士德号”的“结论”,英国兵舰随后入侵上海。
  其后20余年间,列强用大炮和不平等“条约”占据了中国的江海航权,从上海到内河建立了一条完整的运输线,进行掠夺性的在华贸易。从1863—1881年更以上海为中心,已有7家外轮公司专走上海各线。
  当一艘艘外轮驶进中国水域,身着长衫、拖着长辫的中国乘客和渔民,惊愕地瞪着双眼,注视着这些没有桨橹、冒着黑烟的机器船,在江河中“突突突”地横冲直撞。在他们眼里,这是“魔船”,一个“异类”。
  心存疑惧的国人,开始时并不敢搭乘外轮。1866年资料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一个清政府官员“包租外轮”,让第一次乘坐轮船的人们胆战心惊“吓得昏死”。
  19世纪中叶,从未到过中国的马克思,在地球的另一端对世事作了准确的描述。中国当时的情景,与他笔下揭露的世情有着惊人的吻合。他在巨著《资本论》中写到:这是一场“欧洲各国以地球为战场而进行的商业战争”。“缓慢的、不定期的帆船已被迅速的、定期的轮船航线排挤到次要地位。”
  在千百年来信奉“民以食为天”的国度,由于江海航权渐失,南北漕粮运输受到极大威胁。朝野上下均忧心忡忡。
  据当时统计,洋商在“上海长江轮船多达十七八只”,沿海更多,以致“上海沙船盛时五千号,今只五百号”。中国大量木帆船被迫退出航线。孤帆远影,橹声渐逝……
  中国的经济命脉,尽数绞杀在洋商的螺旋桨中。
  兵战是前矛,商战是后盾。没有强大的经济后援,刀锋终将钝去。伶仃洋上的炮声,赤湾左炮台前壮士的鲜血,使林则徐悲愤之余发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呐喊。
  列强多年来带给中国的兵燹之灾,也使清廷一批“洋务大臣”们顿悟:炮口难御外侮,在于中国长期的贫穷积弱。
  此时由于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清政府的财政巳十分拮据。为挽救垂危的清王朝统治。19世纪60年代,清廷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一部分官僚发起以“自强、求富”为宗旨的洋务运动,悄然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收回江海航权,被“洋务大臣”们当作“求富”第一要事。1872年,李鸿章一这位在中国历史上曾因镇压太平天国将士而备受争议的北洋大臣,热衷于筹办“轮船招商”诸事,并把这个以吸收民族资本创办的民营航运企业定名为招商局。
  1872年12月26日,是李鸿章最为兴奋不已的日子。他三天前力排众议,并且不顾英国驻沪总领事的威胁和百般阻挠,坚持走漕粮海运改革之路,向清廷呈递了奏折:《设局招商试办轮船分运江浙槽粮由》。他绝没想到,仅三日内便获同治皇帝准奏!
  一番紧锣密鼓的筹备之后,1873年1月17日,局址设在上海洋泾浜南永安街的招商局(时称“轮船招商公局”),正式开张营业。一个实行“官督商办”体制,将给整个中国近代史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的民族企业,诞生了。
  江海梦断
  1873年,招商局“永宁号”首开长江普通客运航线,井以此举载入我国第一大江的航运史册。同年,招商局开辟了由上海至日本的中国第一条远洋商业航线。
  开业4年后,招商局又成为轰动上海滩的两项重大事件的主角:先以222万两白银的价格,一举购并了称霸中国江海lO余年的外国在华最大航商——美国旗昌轮船公司,后又迫使当时声名显赫的英国怡和、太古两家轮船公司,与之签订相对平等的“齐价协议”。
  在旗昌公司成立之初,一位名叫戴顿的美国商界人士曾傲慢地宣称:“美国人在航运事业上占有优势,想同美国轮船竞争是不可能的!”闻讯旗昌被兼并后,他无言地耸耸肩,低下了高傲的头颅。
  1877年3月2日,上海《申报》为此举载文热情欢呼:“从此中国涉江浮海之火船(即轮船),半皆招商局旗帜”!
  只用六七年时间,晚清招商局便将中国航运利权收回了五分之三。仅过10年,其运输能力就大大扩充和增强,船队发展到30余艘。
  其后,招商局独具远见卓识,还在上海做了一件令国人称赞的好事,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交通学校——南洋公学(即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并派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学习西方技术,积聚谙习商战的人才。
  曾在中国江海睥睨一切的洋船主们,眯缝着湛蓝的双眼,开始以无奈而略带钦羡的目光注视着招商局的船队。招商局追风逐浪的庞大船队,遍布长江、近海、珠江,还先后开辟南亚诸岛航线,并以“航程万里,无远不屈”的气概,开航英、美等国的港口。
  这样的开局,甚至连李鸿章自己也始辩未及。他洋洋得意地宣称:洋务运动被他视为中国“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创办招商局更是他“开办洋务四十年来最得手文字”。
此言不无自我炫耀之嫌。但在中国,毕竟是招商局敢为天下先,真正拉开了中国漫长的近代化进程的序幕。
  不过,李鸿章确是高兴得太早了。统制经济的弊端,终将陷招商局于困境之中。
  尽管招商局躬身学习西方,率先采用新式交通工具和实行近代经营管理制度,实现了近代中国生产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但这种移植于外、安置于内的经济技术,毕竟缺乏内部自身产业革命的基础,又未得到上层建筑相应的改革与之相配合,最终成效不大。
  封建主义的躯干上,人们无法嫁接资本主义的枝叶,当然也无法结果。在一些重大的历史关头,招商局志士仁人均能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己任,抱有浓厚的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可是,实业救国终难遂愿。江海梦断,空怀壮烈……
  解放后,招商局作为驻港国企,总部设在香港。囿于多年来计划经济的弊端,禁锢思想的陈旧观念,这个曾经称雄东亚的庞大企业急剧衰落,只剩下一张1.3亿港币存折、一座楼、一个小码头、一家修理厂、一个贸易公司和一个仓库,在五光十色、强手如林的维多利亚港“惨淡经营”……
  两个“先机”
  中国人民经历了多年的艰难曲折,终于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中共十四大总结10余年改革的经验,确定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一个在中国版图上找不到名字的小小渔村,一块与香港隔岸相望的荒草萋萋的半岛,最终改变了招商局——这个沉寂、失意多年的“航运王朝”的命运。
  位于南海之滨的蛇口,一块不足10平方公里的半岛。经中央批准,招商局在这里投资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成片开发区——蛇口工业区;创立了国内第一个企业办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创立了第一个企业办的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建成了华南又一外资港口——深圳西部港口(蛇口港、赤湾港)。这种引领风气之先的改革举措,一度成为世界关注、全国热点的话题。此时招商局已成为一个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
  如果说,开发蛇口是招商局在改革开放中夺得的第一个“先机”的话,那幺,随后在参与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中创下的多项“第一”,便是招商局夺得的又一个引人注目的“先机”。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向全世界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敏锐的改革意识,使招商局高层马上意识到了新的发展契机。不久,招商局集团常务副董事长袁庚亲率一个考察团。前来浦东考察。
  此时的浦东大地,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片烂泥、杂草.阡陌纵横,棚屋层迭。小巷中几位端着啤酒杯的赤膊壮汉,在美滋滋地吸着螺蛳肉;露天自来水龙头下,有女人在哗哗地冲刷马桶……这情景与浦西繁华的闹市形成了惊人的反差。而越江与之相连的,只有一条隧道.几处轮渡。列入计划的几座大桥,尚在建设之中。
  在这片依然充满乡野气息的土地上,能创造现代商业奇迹?他们沉默了。他们先后踏访了陆家嘴、金桥、外高桥,作了无言的记录。三天后,临别前的一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宴席,使他们看到了希望。酒会前,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朱镕基,利用临飞北京前的短暂时间热情地接见了他们。那天的送别宴请,是由上海市政府专门安排,有若干城市规划负责人和战略发展研究专家参加。
  没有长篇宏论,不见报表数据,只有杯盅相碰,“漫不经心”的闲聊。聊房、聊路、聊物价……考察团成员之一、当时招商局研究部总经理粱宪,也未显露他的经济学造诣,只是说笑间不时地冒出“资本”、“保税区”等几个概念,忽而欧美、忽而香港,“东扯西拉”地提了几个问题。梁宪在酒席上的“表现”,没法瞒过袁庚的眼睛。在回住地的路上,袁庚笑同他的这位“智囊”:“据你刚才的考察,你认为上海值得我们来投资吗?”
  粱宪迅即点了点头,深有感触地说:“我对这些上海人的专业水平印象很深。我觉得同他们合作做些事,有希望!”
  世间第一个最可宝贵的,是人。他们从上海人的身上看到了上海的未来和希望。
  于是,就在一条车水马龙、人流如潮的大街上,就在这大街上疾驰的一辆小汽车内,几位招商局的“高层”拍板了一项决策,一项标志着这家百年老企业重返上海滩的决策,一项对招商局的战略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决策。
  在为世界所瞩目的浦东,第一块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就这样被招商局夺得!不久,招商局投资1亿美元,建立了陆家嘴金融区第一栋39层的智能化甲级写字楼。随后,位于浦西的招商局广场、近外白渡桥的海湾大厦相继建成。
  招商局还以各种方式,参与了浦东外高桥保税区、浦东金桥出口加工区、上海逸仙路高架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开发建设。
  1991年,招商银行又在上海设立了第一家分行。开业后,便积极参加上海市政建设。为支持宝钢、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建设,参与大桥、轻轨、高架道路、机场改建等重大市政工程建设以及旧区危房改造等,分行共发放了几十亿元人民币贷款。截至2002年6月底,招行上海分行资产总额已达388.48亿元。
  回师浦江
  2001年10月17日晚,华灯初上的浦东正在举行一个非同寻常的会议——200lAPEC工商咨询理事会(ABAC)拉开了序幕。只见本届会议主席、中方代表在会上侃侃而谈,博得与会成员体代表的阵阵掌声。
  这位会议主席,就是招商局集团现任董事长秦晓先生。
  ABAC是亚太经合组织框架内唯一的工商界组织,每个成员体只能派出具有代表性的3名工商界人士参加。我国政府让秦晓担任本届会议主席,是对这位商界领袖的信任,更是给予这家百年招商局集团的殊荣。
  按今日招商局的实力,的确当之无愧:旗下有380多万载重吨的商船队,有包括香港现代货柜码头、蛇口集装箱码头等在内的香港、蛇口、赤湾互为犄角的码头体系,有纵横全国10多个省市的23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有位列全国同行业前10名的招商银行、招商证券,有香港最大的修船厂,有东南亚最大的空调无柱式货仓,有世界最大的集装箱制造厂……
  不过,眼前更使秦晓兴奋不已的,是他此时站立其上的这片前沿阵地,这片有无数招商局员工辛勤耕耘其间的田园,这片结有招商局开拓创新累累硕果的热土。
  面对中国加人WTO等形势的新变化,招商局在近两年中进行一场大规模重组和调整后,确定交通基建业、金融业、房地产及相关业务、物流及航运业为四大核心产业,并在新的发展规划中对进军上海作出了新的决策。
  当秦晓得知我近日采写招商局的报道后,不顾刚从国外出访归来的劳累,特地从香港打来长途电话。秦晓热情地对我描述了这样一幅“回师浦江”的蓝图:
  招商局对上海即将大规模开发的大小洋山深水港尤感兴趣,集团总裁傅育宁前不久专程来沪会见上海市市长陈良宇,表达了积极参与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意向;
  物流业是招商局未来几年在上海发展的重头戏,今年将在沪已有物流配送仓库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基础上。在宝山杨行镇北部物流园区再购入百亩土地,投资3000万元兴建总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化配送中心;
  招商银行近期正积极与外资银行洽谈合作发展信用卡业务,这一新业务的总部将设于上海;
上海新江湾城的开发,也引起了招商局的浓厚兴趣,去年以来已多次派虽来沪考察、洽谈;
两年中,将有更多的招商局液化石油气运输船队,在黄浦江、长江上游弋……
电话那一端,语气是坚定的,笑声是爽朗的。我完全感觉到了,这位当今庞大的招商局集团的最高领导人,这位有着全新管理理念、专业精进、知识渊博的现代企业家,对招商局新时期的发展充满了自信。
  采访结束时,我又获悉:招商局决定投资千万元修缮外滩一座老建筑——9号楼。
  这是外滩24幢历史建筑中,仅有1000多平方米的小楼。它建于1901年,是外滩最老的一座历史建筑,见证了中国近、现代的百年历史。在它的门楣上,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轮船招商总局”6个正楷宇。这就是当年招商局总部的旧址。
  我明白,许多上海市民也会明白:让这座建筑重现昨日风采,与其说是招商局决策者们对百年创业史的珍视,毋宁说,是他们希望在上海重铸辉煌的那份炽热情感的物化……
  百年沧桑,迂回曲折。浦江启航,归航浦江,历经艰难险阻的招商局的航船,又开辟了新的航程。
  我想起一首唐诗中的名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但愿,在新世纪大潮中激流勇进的招商局,征帆不落……
 
(选自2002年10月30日上海《文汇报》)
返回

上一篇:招商局与浦东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