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局与香港最大的港口驳船队

 
  利用驳船在港口进行过驳作业,是香港独特的远洋轮船装卸货物的方式。七十年代以来,由于海运逐步实行集装箱化和大型集装箱码头的建成投产,使水上过驳作业在港口装卸作业中的地位相对下降,但进出香港的非集装箱的杂货件,百分之九十以上仍依赖水上过驳作业装卸。
  随着集装箱运输的进一步发展,本港葵涌集装箱码头的建设不能满足运输增长的需要,葵涌码  头的装卸能力日趋饱和;且葵涌码头垄断经管,收费较高,因而越来越多的集装箱船仍采取过驳作业装卸,驳船在香港港口装卸中仍有难以取代的重要作用。水上过驳早已形成专门行业,驳船结构逐渐向大型化和专业化发展。
  短短数年驳船数目倍增
  招商局香港的驳船业务始于一九五九年,最初只有一艘铁驳船,至一九七九年,发展到近三十艘。一九七九年九、十月份,由于招商局进出口货运与中转业务剧增,加之台风袭港、雨天较多,香港发生了严重的压船压港现象,有些船舶滞港时间长达二、三十天,使招商局深感加强驳运力量及其专业管理的重要性。为满足远洋货运对港口装卸业务不断增长的需要,招商局迅速组建了一支与货运业务相适应的具有相当规模的港口作业船队,并于一九八〇年成立了专责拖驳运输、交通艇服务及码头装卸业务的招商局驳船运输有限公司。短短数年时间,招商局驳船数就由成立之初的三十艘发展到七十七艘,载重吨位也由二万四千余吨上升到六万七千余吨;港口作业船舶总数也超过了一百艘,成为香港最大的港口驳船队,在装卸和集散散杂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船队规模的扩大,除港口过驳业务外,招商局还利用自己的驳运力量开展了香港至蛇口、广州、珠海、澳门等地的短途驳运业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九八七年五、六月间,内地经香港出口的货物猛增,船舶集中到港,船舶压港现象再度发生。招商局为克服驳运力不足的困难,及时采取对策,大量租用驳船,集中力量抢卸压港船舶。当时,招商局管理驳船业务的仓码公司以高价在当地租用驳船六十余艘,使其投入过驳业务的驳船增至一百二十余艘,全盛时期近一百四十艘。一时间,整个坚尼地城海域遍布招商局旗下的驳船及其它作业船只,往来如织,蔚为壮观。不到十天就扭转了压港局面,六月底所有在港船舶均恢复了正常作业秩序。这为稳定和繁荣香港经济、提高港口作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创造中流行业装卸纪录
  今年三月十四日,招商局货柜公司接到船公司紧急求助传真,称其一艘租用的货轮将于深夜抵达香港水域。该船装有1257UNIT(合计2486TEU)贷柜,因船东将该轮在三月十五日出租给另一家航运公司,需在三月十五日早晨六时四十分前将所有货柜卸船。否则,船东会面临下家退租及承担违约责任。因此,只给招商局货柜公司留下了不足七个小时的作业时间。
  按常规,即使专业的货柜码头卸完1257UNIT货柜也得需要十二个小时,这还不算拖轮协助大船靠码头的时间。但客户的困难,就是招商局货柜公司的困难,客户的要求,就是命令。公司总经理、两名副总经理亲自坐阵指挥,认为只要组织得当,发挥出“游击队”灵活机动优势,“两面夹击”(两舷同时作业),集中力量打一次“歼灭战”还是有可能的。公司为此在极短的时间内制定了动用五艘拖轮、十条驳船的卸船计划,并进行了妥善的动员和准备。经过紧张有序的操作,十五日早上六点,2486TEU货柜全部卸船完毕,比船公司要求提前四十分钟完成任务。经过此役,招商局又一次创造了中流行业装卸纪录,使“游击队”又一次超过了“正规军”,为船东、租家确保了船期,并展示了招商局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浦  明)
(原载于2002年12月20日《大公报》)
 
返回

上一篇:招商局与香港最大的米仓

下一篇:招商局与香港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