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局与改革开放

  1978年以来,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给招商局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向招商局提出了历史发展的新课题。招商局组织和动员广大员工,以非凡的勇气和敢闯精神,为探索中国富强之路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对各项制度的改革勇敢实践。招商局独资创办的蛇口工业区在南海之滨巍然崛起。蛇口工业区积极而慎重地进行的一系列改革试验,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创造性的经验。蛇口也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希望之窗。
  蛇口位于广东省深圳市正西面,与香港新界的元朗和流浮山隔海相望,土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昔日这块默默无闻的萧瑟渔村,终于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潮头。1979年7月,蛇口工业区的基础工程建设正式破土动工。南海之滨的隆隆爆破声和欢快的马达声,汇成了一曲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空前嘹亮的乐章。1980年,蛇口“五通一平”(即通水、通电、通车、通航和通电讯、平整土地)第一期基础工程建设进入施工高潮,到1981年五月,蛇口工业区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在一片荒芜海滩上,完成了第一期基本建设任务,创造了中国基本建设史上最快的速度。
  蛇口工业区是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推行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它既是率先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管”。正如袁庚所指出的:“蛇口的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渝地进行改革实验”。
  蛇口工业区在开创时期提出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传统观念,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四日,邓小平在北京同几位中央领导同志谈话时,充分肯定了蛇口的这一口号。
  蛇口工业区在全国最早采用工程招标的办法,从而大大降低了工程造价,加快了建设进度,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管理体制的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蛇口工业区突破内地传统的管理模式,坚持实行党政职能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努力建设事权集中、精简、高效的指挥系统和办事机构,逐步建立起符合工业区特点的为中外企业服务的新型管理体制。为全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鲜的经验。
干部体制改革是蛇口工业区实行全面配套改革的重要的一环,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公开招聘,广泛延揽人才;实行聘任制度,搬掉“铁交椅”,实行民主评选,克服官僚主义。
  同时,蛇口工业区还进行了用工制度的改革,改分配制为合同制;还实行了工资制度的改革和住房制度的改革。
  1994年,蛇口工业区十五周年时,李鹏为蛇口题词:“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总结经验,开拓进取”,谷牧题词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充分肯定了招商局蛇口工业区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的地位。
  除创办蛇口工业区,打响中国改革开放的号炮之外,招商局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一直保持着积极探索、进取的精神,不断推动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1987年招商局创办建国以来中国第一家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创办中国第一家企业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1994年,招商局合资修建了建国以来中国第一条企业股份制铁路“平南铁路”;同年,又投资中国第一家独立于国家邮电系统之外的大型邮电企业“中国联合通讯公司”等等。这种种重大举措,为中国金融体制、保险体制、铁路建设体制、电讯经营体制等的改革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返回

上一篇:招商局与“蛇口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