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历史解释招商局与招商局解释历史
 

招商局从创立之初,就不是一个区域性企业,分支机构遍布全国,目光放眼世界,“招天下商,通五洲航”是招商局的远大志向。在百余年的时空转换过程中,招商局作为一个企业,在晚清、民国、新中国都留下了深深的历史足迹,对祖国大陆和台湾的历史发展也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对于招商局与台湾的关系,我们不但要把招商局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解释,还可以通过招商局的发展解释当时的历史。

一、历史解释招商局

近代,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的生产方式日益衰落。西方殖民主义者对中国江海航权的攫取,外国资本对中国航运业的入侵逐渐扩大,中国的旧式航运业急剧衰落,轮船招商局应运而生。

当中国大陆饱受列强欺凌的时候,台湾也受到日本和法国的侵略,招商局积极运兵赴台反抗侵略,对台防给予有力的支持。台湾建省后,招商局与台湾商务局从冲突到合作,促进台湾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台湾经济的发展,它改善了台湾物产丰富但交通不畅的状况,使台湾近代的商业贸易快速发展起来。

抗日战争胜利,招商局又一次站在时代的前列,对台湾问题始终给予了高度关注。徐学禹的《中央训练团台湾行政干部训练班航政讲义》,不但让台湾行政干部训练班的学员对台湾航运有了基本了解,提出接收台湾应注意的问题,还为台湾接收及重建做了展望。台湾光复后,招商局又积极参与日伪船舶及敌产的接收,建立台北分局及高雄、基隆办事处,开展对台运营,开辟对台航线,运送人员物资,促进了台湾航运业的复兴与发展,加强了两岸的交流与沟通,在一定程度上为招商局1949年的迁台工作奠定了基础。1949年,随着形势的变化,招商局将大部分船只迁往台湾,并承担了政府机关、人员及物资的迁台工作。迁台后,船舶数量、分支机构、码头、员工以及航线缩减,台湾招商局实力骤减,这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了国民党当局迁台初期的式微,从此招商局天海各一。

台湾招商局退居一隅,市场空间小,航运不景气,经营环境恶化,船舶老化及不适应的远洋航线,人员情绪极不稳定,资金的短缺,军方的调拨等,使其举步维艰。朝鲜战争爆发和油轮公司归并,使台湾招商局得以喘息,营运有所改善。台湾经贸成长初期,为配合岛内经济发展的需求,台湾招商局逐渐更新海轮、壮大实力,并且开辟航线,各种货运量逐渐增加,从而奠定岛内航运业发展的基础。但海轮的更新,都由台湾招商局自行筹措,或拆解或出售旧船,或借债及以分期付。台湾招商局的船只老旧,替台湾当局偿还美债,与更新海轮的债务负担,导致了台湾招商局的财务危机。在台湾当局的干预下,台湾招商局进行整顿,人事、财务等问题得到解决,兴建新船,积极开展对外航运。台湾的经济进入所谓的“起飞”阶段,外贸进出口剧增,由此刺激台湾航运业的发展,作为台湾航运业老大的台湾招商局也因此得到发展。

而台湾招商局,对于台湾贸易发展、经济开发,直接或间接提供不少力量,以低运价协助公私物资产品的输出和指定任务的完成,及提供专业与技术人才,协助民营航业公司,协助台湾造船工业的起飞,若干船舶承受较高造价在台建造。台湾招商局历年业务上赚的外汇,结售于台湾银行,对于协助台湾生产,发展外销,担任外岛军民用补给运输,“所作有形的或无形的贡献,亦决非金钱的数字所能表现”。[1]因此,台湾航业发展,经济繁荣,台湾招商局都有重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台湾当局的国际空间不断缩小。台湾招商局为规避政治色彩,其对外航运也受到相应影响,于是阳明海运公司应运而生,并逐渐接纳台湾招商局的业务与资产,最终台湾招商局淡出历史舞台。

二、招商局解释历史

在近代,台湾受到日本和法国侵略时,招商局积极运兵赴台反抗侵略,以及台湾建省后其在台湾的发展,都表现了祖国大陆、招商局对于台湾问题的高度关注。台湾光复后,回到祖国大陆的怀抱,招商局积极参与台湾的接收,设立分支机构,发展两岸航运,也再次表明招商局对台湾的重视。

国民党集团迁台后,台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3个,一是台湾的国际生存空间,即如何在国际外交上竞争生存空间;二是台湾的安全问题,即如何寻求自身的安全;三是台湾的发展,即台湾如何依靠经济力量而自我生存。台湾当局所面临的问题,台湾招商局都在不同的程度、不同形式加以应对。在台湾国际空间问题上,台湾招商局积极开拓远洋航线、台日航线,扩大台湾对外交流与贸易;当台湾国际空间缩小的时候,台湾招商局转而被阳明海运逐步取代。台湾的安全问题上,主要是两岸曾经的紧张局势,台湾招商局也积极配合台湾当局,参与军运,承接公差。台湾的发展问题上,台湾招商局更是配合台湾当局发展经济,开展对外贸易。

台湾作为岛屿,决定其经济性质,本身无法自给自足,必须仰赖对外贸易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岛外工业原料的供应,另一方面还要开辟岛外市场,销售农产品及制成品。台湾四面环海,对外交通只能依赖空运和海运,海运因运量大、成本低、耗能少、投资少、劳动生产率高而成为台湾对外运输的首选。而对外贸易则仰赖航运,航运不但担任进出口物资的运输,还发展国际远洋航线,争取外汇收入,增加台湾外汇,稳定岛内的金融与物价。

1949年后,台湾招商局经历了整理、扩展和革新三个时期,开辟航线,购建新船,拓展业务,整顿革新,在台湾航运及对外贸易做出重要贡献。台湾招商局的成长与发展,经历了船舶吨位大型化、种类专业化、船速快速化,从不定期航线到定期航线,而这些是与现代台湾航运相一致的。同时,台湾招商局的这些发展,也与台湾的经济发展相同步。透过台湾招商局的发展,也可以看出台湾的经济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以进口替代为主轴,发展劳动密集型生活日用品工业。60年代,以贸易促进成长,以成长拓展贸易,奖励投资、发展出口产业,以拓展海外市场。70年代,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升级,发展钢铁、炼油、造船等重化工业,进行十大建设。80年代,加速经济升级,积极发展策略性工业,发展技术密集产业。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经济关系状况。台湾招商局的货运中,其中出口商品结构从农产品主导转变为工业品主导,进口商品结构从消费品主导转变为工业原材料和生产设备主导,这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台湾外贸的商品结构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发展而不断改善。

台湾的经济发展与航运发展是互动的。台湾经济贸易的发展,促进台湾航运的发展;台湾经济的发展,依赖外贸,而外贸则依赖台湾航运。台湾地区就是在这种经济与航运业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相互联系的态势下得以生存和发展。[2]而在台湾航业占有重要地位的台湾招商局,也是与台湾经济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相互联系得以生存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以及国际地位提升,台湾当局的国际环境受到影响,台湾招商局对外航运亦受到影响。阳明海运公司因应成立,并将台湾招商局的资产陆续并入,直至1995年完全并入,阳明海运公司继承台湾招商局的资产及航运业务。阳明海运公司经过民营化,灵活掌握商机,积极参与国际航运竞争,运量、营业收入及航线都得到大幅度增长。

伴随着改革开放,招商局集团取得了第二次辉煌,已发展成为一家综合的大型现代企业集团。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招商局集团和阳明海运公司在航运、港口等方面有广泛的交流与合作。2008年,两岸关系日益好转,阳明海运董事长黄望修随萧万长参加“胡萧会”时建议,准许台湾航运公司在大陆设置一些分支机构与分公司,以利于两岸航运。200863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召开第二届理事会,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秦晓当选为理事。招商局集团和阳明海运公司在航运、港口的交流与合作,反映了两岸经济贸易发展的密切联系。招商局集团和阳明海运公司的高层互动,更反映了两岸关系的日益好转,正常化发展。

招商局与台湾、与阳明公司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研究回顾招商局与台湾的历史,对于促进两岸的交流与沟通,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 台湾招商局:《业务通讯》,第152期,1960630日。

[2] 孙光圻、钱耀鹏:《当代台湾航运》,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1页。

招商局历史博物馆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0044239号
深圳网站建设沙漠风
地址:中国 深圳 观海路
电话:86 755 26887003 / 26887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