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相伯


  马相伯(1840—1939) 原名志德,又名建常,改名良,以字行,晚号华封先生,江苏丹徒人。自幼入上海徐家汇天主教耶酥会小修院,接受神学教育。1870年获神学博士,被授神甫。他通晓多种文字,学贯中西,在中国近代教育、宗教、政治等众多领域都有卓越贡献和重要影响。1872年任上海徐汇公学校长。36岁前从事宗教职业,后受李鸿章命办理洋务。1881年任驻日使馆参赞。他92岁参加了宋庆龄、蔡元培等人建立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出任上海各界救国会名誉领袖。当三十年代的“七君子事件”发生时,这位96岁的老人又不顾年迈,奋起抗辩。

  马相伯曾毫不客气地指出过招商局所存诸弊,认为“非改弦更张,难期振刷”,并提出了系统的改革建议。它的改革思想源于1884年受命于李鸿章的一次对招商局的全面调查。其时,招商局办理有年,然成效甚少,仍需政府大量补助。李鸿章为彻底弄清招商局在全国各地的局产,特命马相伯进行调查。受命之后,马相伯从天津、汉口、上海、烟台、厦门、广州,做了一次全面而又详细的调查,基本摸清了招商局的家底,并将财产及营业收入与每年开支作了相抵,每年的盈余一目了然。调查结束后,马相伯将调查结果如实报告给李鸿章外,还奋笔写下了改革招商局的建议。现今收入《马相伯集》中的“改革招商局建议”的完好部分只剩下四大弊端,都归纳在第一条“经理不善也”的题下。这四大弊端是:一用人之弊,失之太滥;二分局之弊,失之太纵;三总局之弊,失之太浮;四账目之弊,失之太浑。在分析这些弊端中,马相伯取据有实,用语尖锐,针贬之余,透出一股对招商局深切的期望。

  其后,在1885年中法战争中招商局换旗行驶和1886年收回局产的谈判、交涉中,马相伯都直接参与,并发挥了重要作用。马相伯在“九•一八”后积极从事抗日活动,有“爱国老人”之誉。1932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7年3月任国民政府委员。1939年11月4日在越南谅山病故。遗著有《马相伯先生文集》。

更多图片